第A15版:副刊

米袋子上识村庄

□泰州 王太生

便利店买一袋米回家,看包装时,见上面写的产地是喜鹊湖镇春草村。好朴实的名字,不用多想便知道那个镇子辖地范围内有一片湖,湖边柳浪树丛中多喜鹊,那种让人觉得吉祥的鸟,在湖边飞来飞去,搭窝筑巢,叫声吱吱喳喳。春草村当然在湖的旁边,让人会意村庄四周芳草萋萋,一片碧绿。村庄被一大片水和碧树绿草环拱了,炊烟袅袅,鸡犬人声。野湖、村庄、莺啼,春草环绕村庄,农舍、土路都变得绿意盈盈。尤其是春天的草,让人想到生长、蓬勃、悦目、雨水和律动。一大片稻,在村庄外的水田生长,我甚至能想到农人在雨中栽秧插禾的场景:一粒又一粒豆大的雨滴,溅在水中,怦然开一大朵花,雨田开满雨花,秧苗们在雨中欢愉生长。

吾地河湖水汊纵横,属鱼米之乡,盛产水稻,那些品质优秀的大米,多引长江水灌溉,掬一把在手,珠粒晶莹,闪烁自然温润光泽。我抓了一把新碾的米粒,放到鼻翼去嗅,清新宜人的醇香,仿佛闻到一座村庄的气息。

一袋米,除了标明水稻品种、等级、灌装日期,还会标明产地。米厂加工的米,大多来自附近村落。乡村天地无垠广阔,有很多地方我无法抵达,也无缘熟识,米袋上的村庄名字,成了我认识乡村的一个便捷渠道。

有一袋米,标注的产地是荷叶塘村。袋子上印着三三两两错落分布的水墨民舍,涟漪轻漾处泊一叶鸬鹚小舟。这个传统农耕村落,应该是一处古意盎然的荷风水乡,村前村后,庄头庄尾,炊烟袅袅,渔舟唱晚,似有故人,不曾离开。风调雨顺的村庄,如一阕宋词小令,温婉清丽,水韵空灵。村巷里,老墙青苔,鱼鳞瓦上的凝霜,木门上有风的痕迹。如果借一只鸟的眼睛,于高空俯瞰这个盛产稻米的村庄,又似一幅微缩版的《清明上河图》,旧燕归来,人群熙攘,舟楫相继。

还有一袋米,袋子上的产地竟然是黄泥岗。这个与《水浒》里同名的村子,井然有序的房舍应该在高处土岗上,四周漠漠水田。黄泥岗,在名著里是押运生辰纲经过的地方,而在这包米袋上,分明昭显这是一个风调雨顺,盛产水稻的村庄。

舀米煮饭,不经意间瞥见一个村庄的名字。这袋米生长的那个村庄,或许就在附近,或许在很远的地方。一个村庄出产的米,被装进袋子里运到城里,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地点,这是米无法料想到的。那个地方我肯定没有去过,只能猜想庄子旁边有大片稻田,明净的水,顺着水渠流进,在接下来的伏天高温中,灌浆生长。到了秋天,村庄一片金黄,连四周方圆的天地都变亮了。天地高远,稻谷明净,稻子们成熟后变得垂首、安详。

一袋米标上村庄的名字,就有了它的籍贯属性,就像一个人,知道来自哪里。它不仅仅是一个村名,有时还是一个地理符号。有一个村庄,全球生态百佳,那里出产的大米,城里人特别喜欢,用那个村庄出产的米,煮粥特别香稠。

少年时,在父亲上班的粮店,我曾经邂逅一包米,那是装满粳米的大麻袋,结结实实的,足足有一百斤,上面有用墨汁写的几个字:“新河大队、张。”这包米和它袋子上的字,让我识得一个村庄的名字,并且知道了它的方位。若干年后,那个村庄消失了,成了城市的一部分。

有些村庄,名字是印在书上、写在诗里的,比如,杜牧笔下的杏花村,苏轼诗中的黄叶村;有些是写在文旅册页上的,比如,徽州的西递、宏村……而有些村庄的名字,却因为某种机缘和物产,被写在包装袋上。

不单单是在米袋子上可以识得一个村名,禽蛋盒、茶叶袋……也可以认识一座村庄。在一个装有50只土鸡蛋的硬纸盒上,我发现一个村庄:桃花林。大概是一群土鸡,被散养在有着桃花盛开的树林里,啄小虫饮露水,在这一片自由疆土快乐生长,仿佛能听得林子里大公鸡们,此起彼伏的嘹亮啼鸣,看到一片树林,随着母鸡生蛋,公鸡打鸣,光线从树隙缝筛落下来,光束乱射,树与树,也渐渐变得明亮清晰。

一包黄山绿茶,产地是石潭村。这个石潭肯定不是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石潭,但村庄里会有一汪水潭,就是那种水流淙淙的清激溪流,村庄周边的大山梯田上有着一丛一丛的茶树,春天到了,群山如笑,几个村民背着竹篓,上山采茶……

米袋上认识的村庄,虽然没有去过,于我是陌生的,但有着好奇和向往,更多的是想象。那个村庄还有牛吗?是否依然炊烟袅袅?有没有一汪清澈见底、水草袅娜,可供人们垂钓梦想的金色池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