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南城 周欢
我是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的孩子,童年有一个很重要的活动场所,就是我们家人头攒动的门市。
爷爷的房子建成于上世纪40年代,位于县城的解放路。上世纪80年代,爷爷做起了蜡烛爆竹的买卖。房子有两个六七十平米的店面和带天井的大院,我从小就生活在这座老宅,窗台有木质雕花,脚下踩的是大块石头,睡的是木质楼房。
老宅门店里的柜台由一个长约四米的高柜台和一个约一米长的矮柜台组成,高柜台比现代柜台高出不少,大概有一米二三的高度。柜台里面靠墙的位置是高约三米的货架,上面整齐地摆放着各类商品。掌柜们(我的爷爷伯伯姑妈爸爸妈妈,这些轮流当掌柜的长辈们)常常穿梭在货架和柜台中间,定价谈判、麻利地打包商品、自如地挥舞着算盘和熟练地记账。
高柜台里面离地面约三十公分的位置有个木杠,大概是给掌柜们累了可以撑脚歇一下的设计,现在看来在当年已经是足够人性化了。小时候的我常常两只脚站在这个杠上,双手用力扶着案板上端,脸伏在柜台上观察形形色色的顾客。等我稍大一点的时候就开始可以有一搭没一搭地跟顾客们说上几句,当然我也总是不合时宜地出现在手忙脚乱的老掌柜们中间,这时难免要吃到几个螺蛳(老家手指弯起来敲脑袋的叫法)。
顾客在问一些边角料商品的时候,我会主动接待一下,开始像模像样地做起了小掌柜,介绍产品、揣摩顾客心理、讲价还价、算数、成交一气呵成,可能在那个时候锻炼了我的数学思维,以至于后面学习数学一直比较得心应手。
印象中的爷爷慈眉善目,手掌很大,中气很足,遇到无理刁蛮的顾客会直接甩脸不卖,这时候有些顾客心虚反而会欣然买单。我作为小掌柜,显然得到了爷爷的一些真传,可亲和可泼辣。小学时期,我无意中在柜台上写了一个“幸福之家”,爷爷看到后笑得合不拢嘴,这个故事至今仍时不时被长辈们拿出来重温一番。
多年过去,今年国庆我回到了老宅,在店里坐了坐,店里已经多年没营业了,很巧遇到一位顾客询问还有没有当年的商品卖。我在柜台里面找到了一点,在柜台下整理商品的时候开始了肌肉记忆,条件反射般地迅速思考定价,当我将商品拿出来给顾客时脱口而出“两块钱”,一桩买卖完美成交。我先生在旁边看着笑道:“哟,看着还挺麻利哟”,那可不,我可是曾经这儿的小掌柜哩!
老宅门店名叫余庆,长大后我才知道余庆一词出自《周易・坤》——“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如今家族里少有人从事生意买卖了,但家人们始终践行“善”,尽己所能帮助他人的行为从没有停止过,积善积德,“善”始终在家人们血液里面流淌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