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5版:副刊

冬至的那些事

□南京 高低

宋代文豪陆游曾吟咏:“岁晚身愈健,冬至阳初回。”冬至,这一蕴含深厚文化底蕴的节气,宛如一位沉默且深邃的智者,悄无声息地跨过冬日的门楣,携带着沉稳与宁静的气息,步入四季更迭的幽深长廊。这一天,北半球的人们迎来了全年最长的一夜,宛如大自然精心策划的一场静谧庆典,引领人们在凛冽中寻觅温暖,在幽暗中期待破晓。

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云:“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此言精准阐释了冬至的科学定义,更深刻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界微妙变迁的敏锐洞察与敬畏之情。冬至,恰似一幅淡雅的水墨画卷,以极简线条勾勒出天地间最纯粹的哲理——阴极阳生,万物更迭,生生不息。

在民间,冬至承载着丰富的情感与期盼。谚语有云:“冬至大如年。”这是对冬至节日氛围的生动勾勒,更是对古人对此节气高度重视的真实反映。此日,家家户户皆忙于准备丰盛的佳肴,其中饺子与汤圆尤为突出。饺子,形似古代元宝,寓意财富与吉祥;汤圆,则象征着团圆与和睦。清代文人李渔在《闲情偶寄》中提及:“饮食之道,脍不如肉,肉不如蔬,然蔬食之美,尤在汤。”饺子与汤圆,正是这汤中之美,蕴含着家的温馨,传递着亲情的暖意。

在苏北鲁南地区,冬至有饮羊肉汤的习俗,一碗热腾腾的羊肉汤下肚,暖身又暖心,兼具滋补与御寒之效。而在江南水乡,人们则习惯食用赤豆糯米饭,以祈求避邪驱疫、防病祛灾。

冬至时节,还有一项流传久远的传统——祭祖。家家户户于当日摆上丰盛的供品,点燃香烛,虔诚祭拜祖先,以表达对先人的追思与敬仰。明代心学大师王阳明曾言:“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祭祖习俗,正是知行合一的生动体现,它让我们在缅怀过往的同时,亦满怀对未来的期许与憧憬。

文人骚客笔下,冬至更被赋予无限的诗意与哲思。唐代诗人杜甫在《小至》中写道:“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他以敏锐的观察力捕捉冬至时节自然界的微妙变化,以及人们对新生季节的期待。宋代词人苏轼则在《冬至日独游吉祥寺》中描绘:“井底微阳回未回,萧萧寒雨湿枯荄。”字里行间透露出冬至时节的萧瑟景象,却也在寒冷中孕育着生命的坚韧与复苏的生机。此外,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冬至夜怀湘灵》中写道:“艳质无由见,寒蛩不可闻。何堪最长夜,俱作独眠人。”表达了冬至长夜中对远方爱人的深深思念。而元代诗人尹廷高的《冬至》则云:“去年至日曾为客,今年至日长为人。”道出了岁月流转、人生角色变换的无奈与感慨。

民谚有云:“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冬至之后,日光逐日增长,黑夜渐短,仿佛在诉说着:无论冬夜多么漫长,终将迎来明媚的春光。正如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在《西风颂》中的名句:“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