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东 蔡小卫
“道路一端连着乡村振兴发展,一端连着群众的幸福感。”建国这样说。
这是一个南北走向的镇,一条新修的水泥路旁是紧凑的人家,而人家的门口几乎都坐着一位或几位老人,望四季,享晚年。
拣晴好天的傍晚,文艺青年建国一个人骑着车子把镇上小小的泥路都走一遍的雅兴还是十多年前。村民们眼中的“烦心路”给他带来姻缘,在落日的余晖中,泥土的路有种尘埃抖不尽的惆怅,他感到宁静。也就是在这时,偶遇了林素。
林素家住在本镇的最北边,冬天的夜间,当气温降至零摄氏度以下,路面的泥土就会结冰,等太阳出来后,冰水融化,与泥土混合在一起,像面粉发的酵黏在脚底和车轮上,打滑,堵塞车轮与护轮板之间的空隙,无法前行。还有下雨、下雪的天气,小路格外蜿蜒、格外泥泞、格外漫长,路面上布满深深浅浅的脚印、车辙,饱含冰霜雪雨的泥土在脚下嘎吱作响,一遍一遍述说着整个镇子的岁月故事。恋爱时去见林素和结婚后看望林素的父母,以及之后给岳父母送端午、中秋、春节的礼品,都必须挑连续几天晴天中的一天,因为好天才有好路,但常常由于工作的忙碌忽略了时间,有时甚至拖到节日当天,无论刮风下雨都要上门,要不是保持一颗玩泥巴的心,他们的“看对眼”就不会有后续。
还是2008年,建国义无反顾地投身到乡村建设中来。他上任不久就参与农村路网改造提升项目。
他随乡镇主要领导多次到一线调研,认真听取群众诉求,摸清道路改造任务以及重点难点问题,按照“轻重缓急、分步实施”的原则,分批实施“农村公路提档升级工程”,确保实现每个村每年都有新变化,真正把“连心路”修进群众的心坎里。
于是,他和一起奋斗的领导干部们猛下苦功,把细节做到极致,例如:安装波形护栏、警示桩、减速带、增设警告标志牌等一系列消除安全隐患的措施,最大限度地为老百姓出行系上了生命“安全带”。
当然,过多谈论工作上的业绩并不是文艺青年建国内心的渴望,他常常与村民家门口坐着的老人们聊现在的幸福出行和过往曾经的村庄景象。
向前望去,水泥路边上的硬质渠横卧田地,老人们不再需要担心路面的软塌和水资源漏走。天一亮,一排洋槐树就闯入眼帘,在槐花盛开的季节,树冠上的花团拥簇在一起。林素依着建国,每每回忆起人生中收到的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植物纯天然的花环,便感到幸福,那是建国亲手编织的呀,笨拙、可爱、走心。
槐花是一种甜,柿子是另一种甜。之前,在那排洋槐树的另一端是一片柿子树,由于在丰收的季节,来人较多,应了那句“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所以,树下有了一条路,供村里人在田间劳作或下河捕鱼后休息,他们用旧牛仔裤缝制的帽子,既防尘,又遮阳,反过来帽壳里还可以装槐花、装柿子,给生活加一点甜。
所谓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他始终如一用心用力用情为群众解忧纾困,一晃十几年,林素老了,文艺青年建国也老了,但他那颗用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铺就群众“幸福路”的心永远不会老,因为他认定:道路的尽头还是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