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临沂 李琳
朋友的孩子一岁多了,还不会说话。我抱着她逗着,她除了“咯咯”地笑,有时候也会出声,一边伸手,一边说“哎……哎……”就知道她是饿了还是想玩什么玩具,一时间,让孩子“指挥”得手忙脚乱。我们开玩笑说,孩子一声“哎”,可以代替所有字。
这让我想到了自己,山东人一声“哎”,几乎可以覆盖生活的全部。不信,你听!
“卖豆腐哎——”走街串巷的人,用扁担挑着刚做好的热豆腐,没有“哎”的这声长音,就了无生趣。买豆腐的人同样是“哎”一声把他叫停,欢欢笑笑间,生意就做成了。“下次再来哎。”收拾好豆腐继续向前走。“哎哎。”买东西的人装好豆腐,笑着摆摆手。
“哎,哎?哎!”这是山东人在路上接电话的常态。对方很可能问“是某某吗?”回答:“哎。”如果对方的话让接电话的人有所质疑,回答:“哎?”对方说得肯定,有理有据,抑或达成某种协议,回答则短促有力:“哎!”山东的方言里用“哎”这个字可以言简意赅地回答大部分问题,神奇的点就在于对方居然能分辨出不同语气的“哎”代表的含义。
“哎!好久不见。”去火车站接朋友,老友从背后一拍肩,一声“哎”,这就对上“暗号”了。“哎?我们去哪里吃饭?”“哎?你不知道吗?火车站附近新开了家馆子。”“哎!就去那儿。”听上去无厘头的对话,仿佛在“接头”,一声“哎”一下子让好久不见面的两人近了起来。
“哎——来啦。”进了馆子,服务员热情地打着招呼,仿佛“哎”音拖得越长,来人越受欢迎。点菜时,指着菜单,“哎,这个;哎?这个。”服务员记在本子上,菜就点完了。
“哎?回来了。”放假回老家,刚进村,村口的大爷大妈就热情地打着招呼。“哎!放假了,回来看看。”从小,父母就教我,要做一个懂礼貌的人。“哎!家来喝口茶吧!”“哎……不去了婶,俺娘在家等着哎。”是肯定也是否定,山东人的“哎”在不同语境里总是充当不同的含义。“哎!孩子真懂事,一放假就回家。哎……”这个拖音饱含着留守老人对别人家孩子的赞美和对自家孩子的想念。
“哎!小王,今天要签的文件送过来!”这是领导在催任务了。“哎……马上来。”秘书一边答应着,一边快速地从文件堆里找出需要的。“哎!哎哎!哎?好!”听到领导挂掉电话,秘书才敢敲门进去。“哎……小王,来来来……”职场也是离不开一声“哎”。
“哎?你怎么还在办公室?”朋友打电话催了,我才想起来,约了朋友谈事儿。“哎!这就来!”合上电脑,我要去赴友人的约。山东人一声“哎”,不分老少,不论场合,包罗万象,不可或缺。如果不让说这个字了,生活得失去多少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