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 赵培龙
上世纪90年代,逢年过节单位都要分些猪肉牛肉、大小几条鱼、数袋小包装和干果等福利。其他东西我都喜欢,唯独不喜欢鱼。不是鱼不好吃,而是拾掇起来太费事,尤其是个头大点儿的,分到手拿到家基本脱水干巴,鳞片刮起来十分不易,开膛去内脏更需小心翼翼,稍有偏差苦胆就会碰破。如果是黑鱼和鳜鱼,其鳃坚硬锋利有倒刺,一不小心就会剌破手指。如果大鱼想腌制,还须从鱼的脊背开刀,那可是个力气加巧气的活儿,操作起来很吃力,几条处理下来,像杀了一头猪似的,起码得花个把小时,而且满身都是腥腻和血污,肥皂洗上几遍手,闻闻还是腥得很。
偶尔,节假日朋友约去垂钓,结束时我几乎不怎么要鱼,顶多拿两三条鲫鱼,主要还是嫌处理起来麻烦。
退休后,我经常去农贸市场“小王水产”买鱼,一方面买的鱼老王都给拾掇好洗净;另一方面,欣赏老王拾掇鱼。“小王水产”生意不错,摊位前人头攒动。顾客中老人居多,他们各自用塑料小篮子从鱼槽中挑鱼捞鱼,然后用力甩到老王两口子脚边。地上噼里啪啦水珠四溅。
我捞出一条金黄的大昂刺,篮子出水后带刺的家伙咕咕叫唤。我用力将鱼甩到老王脚边。老王四十六七岁年纪,中等个头,一脸和气。他系着灰皮裙,戴着黄胶手套,将处理好的鱼装袋递给顾客,之后迅速捡起我刚扔的昂刺,顺势“叭”地敲向案边硬角,随手丢到戥盘称重,高声报价,然后左手抓鱼头,右手剪鱼脖、撕肚皮、拽内脏,剪刀挖鳃,刀剁尖刺,盆中清洗,沥去血水。我用手机扫二维码支付完,此时,老王已将鱼处理妥当,装好袋,送到我面前。
老王见我不走,笑着问我还想买点什么。我说不买了,只想看看他拾掇鱼。这时有位老人挑好槽内一条草鱼。老王双手槽中捞鱼。鱼在戥盘中打挺,老王称重,报价,上案,刀背“啪”地重击鱼头,电动刮鳞器左右来回刮动……切割,冲洗,装袋,交货。八九个动作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我夸老王手艺了得!老王笑笑,继续拾掇鱼做生意。他说与爱人一起卖鱼二十多年,每天千斤左右,一天下来大大小小七八百条吧。我继续夸他拾掇鱼速度快而且好。他只轻描淡写地说,不快不好哪能守住摊子,生计所致,习惯成自然,千刀万刃就练出了这副手艺。
犹如“庖丁解牛”“轮扁斫轮”,普通谋生手段,因熟生巧,出神入化,形成技能,几成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