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5版:副刊

家乡的年味

□南京 肖日东

家乡的年味是一年之中最浓郁、最热烈、最让人眷恋的味道。那味道,藏在街头巷尾的烟火气里,躲在阖家团圆的欢声笑语中,印刻在每一个传统习俗的仪式感之上。

家乡的年味,从腊月的集市开始预热。进入腊月中旬,在外务工的乡亲们陆续归来,平日里略显冷清的集市,渐渐变得热闹起来。各种摊位如鱼鳞般密密麻麻铺展,从街头一直延伸到街尾,一眼望不到头。卖春联的摊位前,长长的红绳上挂满写好的春联,大红纸张上的吉祥话,金色的字透着墨香;卖年画的铺位前,铁丝网做成的镂空展柜上,挂着一幅幅五彩斑斓的年画,抱着大鲤鱼的胖娃娃、拄着龙头拐杖的老寿星,令人目不暇接。

小年那一天,母亲带着我穿梭在拥挤的人潮中。她在春联和年画前流连忘返,而我则被周围琳琅满目的美食勾了去,那红彤彤的大枣,像极了过年时喜庆的鞭炮;裹着黑芝麻的炸糕,叠在一起像胀鼓了的蚕茧;还有花花绿绿的奶糖,在阳光下闪着金光,让我几乎挪不开脚。这个时候,母亲总会称上一些各类糖果,塞给我几颗解馋。

置办年货之余,家中的大扫除也紧锣密鼓地展开了。父亲将一捆稻草裹在长长的竹竿上,小心翼翼地清扫屋顶的蛛网。母亲则挽起袖子,把家里的锅碗瓢盆、桌椅板凳擦得锃亮,边边角角都不放过。个子不高的我则在一旁帮着递抹布、换水,忙得不亦乐乎。阳光透过窗户洒进来,照在焕然一新的家具上,满室生辉。

年夜饭,无疑是一年中最隆重的时刻。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满桌的佳肴散发着诱人的香气。餐桌中间,热气腾腾的火锅咕噜咕噜冒着泡,里面煮着早就准备好的鸡鸭鱼肉,以及从田间地头新摘的各类蔬菜。四周摆放着红烧鲤鱼和蒸好的年糕,寓意着年年有余、步步登高。年夜饭前,父亲会端着做好的美食敬祖先。一套仪式结束后,再把奶奶接过来,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共享美食。父亲会兴致勃勃地细数这一年的收成,母亲则会分享邻里间的趣事家常,奶奶掰着手指头,算着给孙辈们包红包,温馨的氛围在屋内弥漫开来。

吃完年夜饭,大人们围坐在电视机前,等着看春晚。而我总是坐不住,一会儿从椅子上站起来,一会儿伸长脖子望向窗外。父亲看出了我的心思,笑着带我来到院子里放烟花。接过父亲递过来的一支香,我小心翼翼地靠近插在地上的烟花,心里头有些兴奋又有些紧张。好不容易点着了,赶紧扔掉香,跑到父亲的身后,只听得“嗖”的一声,烟花如离弦之箭冲向夜空,瞬间炸开,五彩斑斓的光芒照亮了整个院子。我兴奋地又蹦又跳,完全忘却了刚才的窘态。

大年初一,我穿上崭新的衣鞋出门拜年。走在乡间的小路上,邻里乡亲们见面都热情地打招呼,互相拜年,孩子们拿着鞭炮嬉笑玩耍,村里的小狗跟在孩子们身边奔跑,它们也在感受这喜庆的新年。若是赶上暖和的天气,走在田埂上,你会发现,枯萎的草根开始返青,有些已经冒出细小的绿芽,在暖洋洋的微风中探出头来,打量着这清新的世界,它们以顽强的生命力迎接新年的到来。

小时候的年味年年如此,却永不厌倦。随着年岁渐长,我在外求学、工作,回家过年的次数屈指可数,但家乡的年味却如同一根无形的线,始终牵动着我的心。无论相隔多远,家乡的年味永远是我心中最柔软、最眷恋的部分,是我灵魂深处永远的港湾,年年岁岁,岁岁年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