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3版:读品周刊

真正通向幸福的道路

《生活艺术》 [英]齐格蒙特·鲍曼 著 鲁擎雨 姚晨辉 译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陆远

什么是幸福?我们可能会给出无数种答案,它有关愿望、理想、欲望、安宁。怎样才能获得幸福?这并不是一个庸俗的心灵鸡汤式的提问。古今无数思想者,都试图提供合理的解释。古罗马剧作家塞涅卡曾在《论幸福生活》中说过这样一段话:“所有人都想幸福地生活,但当他们想看清楚是什么创造幸福生活时,却只能在黑暗中摸索。诚然,获得幸福是如此困难,若在追寻的途中走错了方向,越是耗费努力,就离它越遥远。”哲人的慧眼,穿过两千多年历史的尘雾,仿佛洞察我们这个时代一种尴尬的“幸福困境”:一方面,几乎所有人都相信,经济增长和财富积累与幸福感的增加紧密相关,“越有钱就越幸福”几乎可以成为不证自明的真理;另一方面,几乎所有经验数据都证明,在一定标准的生活需求得到满足后,生活水平的提高反而导致主观幸福的下降,伴随财富同步增长的,反而是焦虑感、不确定性乃至犯罪率。

不止一位学者意识到,是时候反思这样的悖论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了。2007年,英国心理学家迈克尔·拉斯廷在一篇文章中这样诘问:“幸福错在哪里?”这篇文章也引起了著名社会学家鲍曼的关注,他由此出发,从日常生活展开对“幸福”和“人生”的探讨,并在2008年出版了《生活艺术》一书。

《生活艺术》发表时,鲍曼已年逾八旬,身体渐入老境思想却日趋深邃。他引申拉斯廷的观点说,幸福之错,错不在“幸福”本身,而是现时代我们借以衡量幸福的标准和追求幸福的手段发生了偏差。

首当其冲的错误,是以单纯的经济增长衡量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就像1968年肯尼迪总统在演讲中讽刺的那样:“我们的国民生产总值,把空气污染、烟草广告和解救伤员的救护车都纳入统计……国民生产总值衡量一切,却唯独遗漏了让生命苦难受之不枉的那些事物。”更何况,在对幸福至关重要的要素中,“大约一半没有市场标价,也无法在商店购买”:爱、友谊、天伦之乐以及伙伴间真正的欣赏、同情与尊重等等。

随之而来的第二个偏差,是社会学家们深恶痛绝(在大多数时候又无可奈何)的消费主义价值观。在这种观念的驱使下,人们笃信世界上没有不能与金钱交换的事物,当然也包括幸福。于是,花钱成为获得幸福感最快的捷径。鲍曼写道:“不出所料,所有通往幸福的道路,都指向商店、餐厅、按摩店和其他消费场所……商店越是高档,幸福感就越强烈。获得幸福,意味着得到其他人没有机会得到的东西。”

更糟糕的是,“购买”幸福的手续有多快,“买来的幸福”保质期就有多短。互联网为人类提供了迄今为止“购买幸福”最快的方式,与此同时,我们也不得不面临情绪的迅速变质:清空购物车的那一刻,幸福体验开始启动;伴随着快递小哥的步伐,幸福感不断攀升,并最终在收取快件的那一刻达到高峰。随之而来的,是幸福感“断崖式”地下跌,为了弥补随之而来的精神空虚,我们不得不把目光重新投向购物网站。

《生活艺术》延续着鲍曼著作中那个压倒性的核心主题:自由。在他看来,问题的症结不在于我们过分热衷于购物,而在于我们错误地把那种消费主义鼓吹的“购买-使用-抛弃”的无休止循环当成了自由,把命运完全质押在以市场-消费为调节手段的生活方式上,却没有意识到,真正积极的自由一定且只能存在于生活本身的起起落落中——它意味着高潮和低潮、挫折和希望、部分的成功和不可能实现的梦想之间不可避免地混合。只有准备好直面这些日常挑战的人,才能真正享受到自由带来的回报。借用鲍曼常用的那个比喻,真正的自由是追逐野兔,而不仅仅是抓住它。

不过,鲍曼并不是一个诅咒“自由终结”的巫师,在回顾了从苏格拉底到20世纪思想家解读“幸福”的思想结晶后,他为我们指出一条真正通向自由和幸福的道路:与他人的深度连接、对社会的贡献以及对生活的深刻体验。终其一生,鲍曼都在告诫读者,“不确定”是现代社会的本质特征,世上不存在一劳永逸的幸福体验,而只有对幸福的不懈追求,这或许恰恰蕴含着社会前进的动力。学会从既定的社会结构和有限的选择中找出生活的“最优解”,你也可以成为自己的生活艺术家。

阅读鲍曼,你总能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一种“悲欣交集”的思想境界,之所以悲观,是因为他的理智,之所以乐观,是因为他的意志。他的社会学不仅仅是一种深深植根于日常经验的理论,更是一种飘浮在充满希望的温暖空气中的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