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5版:副刊

人世间值得

□ 南京 赵东英

我再次捧读梁晓声老师的长篇小说《人世间》,缘于三个多月以前,一名退休多年的老同事发来一篇文章链接,“这是你写的吧。”我一看,这是电视剧《人世间》刚播出那年,“学习强国”以“我家的‘人世间’故事”为主题,开展征文活动。时值春节,看完电视剧很是感动,便以《父母的爱情》为题写了我们家的“凡人往事”。老同事说,我认识你爸妈,他们多像电视剧里的那对老夫妻啊,人那么好,我还吃过你妈包的饺子呢。老同事的话,让我心潮起伏,我把那篇文章一连看了几遍。秋月夜,花影扶疏,思绪万千,我从书架上把那厚厚的三大本又捧了出来……

好久没有看过这么大部头的书了,洋洋洒洒115万字,需要时间与定力去完成这样的阅读。感谢电视剧以光影的力量,呈现出“那个年代”的生活场景,因此在阅读过程中,对那些大篇幅的“光子片”的前世今生、人物状态的刻画及生活环境的文字描写,有了形象的认识、立体的概念。然而,正因为有了电视剧的“先入为主”,视觉的冲击力又那么直抵人心,我时不时地把书中的情节与电视剧情节作比较,有相似情节我会多看一会儿,不一样的或者电视剧里没有呈现的,我就“一目十行”“走马观花”了。就这样,断断续续不到一个月我就看完了,然而,“人世间”流淌的温情与善意一如夏日的风始终带着暖意不曾散去……

时已深秋,天高露浓。我独自守在写字台前,享受书页翻动的声响,那厚厚的著作仿佛“活”了起来。不知不觉中,我再次走进了“光子片”、走进了“大三线”、走近了“周秉昆、郑娟”们,我徜徉在那充满温暖、充满哲思、充满情怀的文字中,咀嚼人间烟火、感受生活的真谛与人性的光辉……

作为当代现实题材小说,《人世间》在长达50年的岁月里,通过温暖而朴实的故事,演绎着普通百姓的生活、成长与奋斗的历程,展现了时代的进步发展和人性的善良美好。周父作为新中国第一代建筑工人,参加大三线建设常年在外、母亲一人照看着三个孩子,生活艰辛,却总有不期而遇的温暖。由此,我想到了自己的父亲,也是常年在外工作,回家的次数屈指可数,母亲没有工作,一人照顾着我们姊妹4个,生活十分紧巴却井井有条、其乐融融。从“脏乱差的光子片”到“郑娟终于住上了有阳台的房子”,感受百姓对“居者有其屋”美好生活的向往。一个个细碎的温暖,激起内心一次次的共鸣。

“人世间,最温暖的莫过于亲情,最珍贵的莫过于陪伴。”梁晓声老师对生活的感受、对爱的感悟流淌于字里行间,不断地触动我内心最柔软处。书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在周秉昆入狱期间,郑娟日复一日地按摩,如天使般拯救了已是植物人的婆婆。阅读中,我泪眼婆娑地想到自己的母亲。那一年,母亲因突发脑溢血变成植物人后,我们姊妹轮流看护母亲、在家里做好流食送到医院。记得有一年冬天,刚下过雪,姐姐骑着电动车去给母亲送饭。因天冷路滑,突然摔倒在路牙,满满的两大盒流食被摔得面目全非,姐夫闻讯赶过来后,两人推着电动车一瘸一拐地回去,他们没有直接回家,而是先去了菜场……寒来暑往,冬去春来,奇迹终没有发生,母亲躺在病床上14年,但我们从未放弃过。后来,爸妈相继离世,而我们姊妹没有散,家庭聚会、电话问候、结伴出行让我们不亦乐乎,有欢声笑语,也有拌嘴争吵,但更多的是血脉亲情带来的情感归属感,我们用彼此的关心守候着家的味道,在无限的陪伴中品味人间值得。

爱,是《人世间》最温暖的底色,坚韧,则是撑起爱的支柱。阅读中,我沉浸于周父周母对子女深沉而无私的爱中、回味周家兄妹曲折而坚韧的爱情,感怀工友间、邻里间质朴而真挚的友谊,他们每个人都是彼此的光,在黑暗与困苦中散发着人性的光辉,照亮了彼此前行的道路。他们的故事,让我深刻体会到,爱是多么坚实的依靠。那年,我突发疾病需要住院开刀,当时,丈夫正出差在外地。情急之下,兄嫂在手术通知书上签了字,从进手术室到转入病房后,哥哥姐姐妹妹、嫂子、姐夫及妹夫,白天晚上排班轮流守护我……爱的陪伴暖了我、更暖了岁月。

“他把她的手攥得更紧了……”看完小说的最后一个字,我久久不愿把书合上。《人世间》以它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传递着爱的芬芳与坚韧的力量。秋去冬来,我在这三个多月里“跨越”半个世纪,随着“周家三代人”的命运起伏,或喜或悲,或笑或泪。历经千辛万苦,尝遍人生百味,在这“有光有影,有左有右,有晴有雨”的生活中,正是有了这些淳朴的爱与善良,滋润了人间烟火,在他们面对生活的艰难时,仍能乐观向上,“像种子一样,一生向阳,在这片土壤随万物生长”……

冬日的阳光照射进来,让书页变得有些透亮,也有些许温度。小说的故事结束了,但生活仍在继续,让我们向善向前,在人间烟火处,抒写情怀和热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