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营商环境任重道远,我们当秉持长期主义,保持信心和决心,不断搬走“拦路石”,让群众感受到更公平、更便利的市场环境
2月5日,蛇年首个工作日,江苏多地开了新春第一会。
诸多新春第一会,各有侧重点,但对于“优化营商环境”的聚焦,非常显眼。例如,南京新春第一会发布2024年作风建设优秀案例和三类优化营商环境优秀应用场景,并印发2025年优化营商环境工作要点;宿迁召开改革创新暨营商环境建设大会,会上印发《宿迁市“营商环境提升年”若干措施》,这被视为打造营商环境“升级版”;扬州则召开作风建设暨营商环境优化提升大会,会上发布《2025年扬州优化提升营商环境任务清单》,这是该市连续12年出台服务企业、优化营商环境“2号文件”。
多地不约而同地把优化营商环境置于如此重要的位置,非常值得关注。
这一氛围的形成,并非偶然。《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
近年来,“优化营商环境”成为国家层面和地方层面的新实践、新目标。2019年10月,国务院首次公布《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令优化营商环境制度化、法治化。2021年1月1日起,《江苏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开始施行,江苏迄今已制定、修订中小企业促进、外商投资营商环境领域地方性法规12部,南京、无锡、苏州等8个设区市出台本地营商环境法规,形成“1+8”地方营商环境专门立法体系。
优化营商环境,是大势所趋,是必须完成的重任。优化营商环境是提升经济活力、吸引投资和促进企业发展的重要举措。任何时候,经济发展都离不开优良的营商环境。一个糟糕的营商环境只能“劝退”投资者,这方面,个别地方给出的反面教材值得审视。经验教训一再说明,要吸引投资者、拓展发展空间,唯有致力于提升营商环境建设水平。只有营商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了,才能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支撑力。
优化营商环境,关键在于大力提升政务服务质效。简化行政审批、降低企业成本、加强法治保障,是其中的要点。为此,地方努力营造可预期的制度环境,努力提升政务服务的透明度、稳定性、统一性,是题中应有之义。南京新春第一会要求提升5个“度”,打好优化营商环境“组合拳”;扬州新春第一会提出探索建设“企业友好型城市”;宿迁新春第一会将2025年定为“营商环境提升年”,给公众留下深刻印象。
优化营商环境面临的难题,唯有通过改革创新方能解决。企业在某些时候感受到的痛点和难点说明,优化营商环境的核心任务就是破除阻力、克服“惯性”,这有赖于加快政务服务体系改革,形成政务服务新格局。
优化营商环境任重道远,我们当秉持长期主义,保持信心和决心,不断搬走“拦路石”,让群众感受到更公平、更便利的市场环境。
现代快报/现代+首席评论员 戴之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