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5版:副刊

让座

□云南昆明 吕美珍

春运期间,一票难抢,已顾不得精挑细选。为赶上第一批回家过年,我带着两个女儿在石家庄转机。

取到登机牌,我傻眼了。我、两个不满十岁的女儿,被座位分配成两伙儿。大女儿担心,小心翼翼地问我,还有没有办法坐在一起。她眼神里满是期待,我说去商量,尽量。

大女儿六岁那年,我们坐飞机返程。当时她还上幼儿园,柜台人员照顾座椅上方有儿童面罩,安排了插花坐,忽略了小孩子能闹腾。

登机开始,爱人和我商量把打扰半径缩小至一小排。不巧的是,孩子座位夹中。爱人犹豫片刻后,鼓起勇气向靠窗户的女乘客借光,希望她行便于我。不出意外,被果断拒绝了。祈求女儿别闹腾,我们忐忑落座。大约十分钟后,女乘客主动来换座,大概是女儿影响了她,我尴尬不已。

前次经历,给不愿麻烦人的我又增加了心理难度。只能抱着试试的心态,给女儿打预防针,万一不成,不要难过,我就在侧后方。幸运的是,这次过道换过道,我的求助被一位戴着眼镜、满脸笑容的男士一秒对接。

手拿鸡蛋走滑路,最后一程一个半小时高铁,又见插花坐。一人、一排、一座,努力克制不被两个孩子的紧张情绪传染,仍大汗淋漓、烦躁难耐。

大女儿像是满背荆棘,不能动弹一下,直挺挺地站在座位前,询问妹妹在何处,后排的妹妹慌张,也不愿就座。夹在过道缝隙里的我进退维谷,不知该向哪一位开口。

或许是看出了端倪,妹妹的邻座、姐姐的后排,礼貌建议姐姐可以和妹妹坐在一起,她去前排。姐妹俩眉间阴云尽散,激动地看向我,我连声道谢,烦躁不再。

最后的一个难题,随着一位男士大方换座迎刃而解。两个陌生人联手换座,成全了三人一行。

车厢里,一路奔波的疲惫被稀释冲淡。庆幸热心人士的助力,我默默构思着表扬他们的善意之举。

网络上,一份《在外互助父母协议》,牵起现实里无数陌生人互不相识的手,聚沙成塔,筑起了一道爱心墙。这份协议签订者,主力是年轻人,他们默契达成一致:希望我们的长辈在外窘迫无助时,都能被社会温柔以待;如果这一次你帮助了我爸妈,下一次就由我来守护你父母。

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一路被特殊照顾,我身临其境,享受了互助共济带来的红利。想起似乎是冥冥之中有天意,那年,我为一个萍水相逢、有孕没钱的女孩买了回家车票,替医院排队缴费差几十块的老者垫付预交费,给找不到零钱急得跺脚的乘客投过硬币……

曾经我问:“为什么那么多人对我好?”同学回:“因为你人好,身上有很多‘真善美’。”悲喜路上求相通,当以身先士卒聚合力。或许同学评价,给我力有未逮、诚惶诚恐的不安;或许是我怀着帮助共济,希望家人遇难也得到善待的心愿;或许是“但行好事,莫问前程”的暗示。今天我又为打不开乘车码的老人解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