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长超
常笑予最新创作的儿童文学长篇小说《追松塔的爸爸》,通过东北林场一次意外事故,把生命体验悬置于广袤的原始森林中,构建了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进而思辨自然生态与生命成长的内在联系。作品呈现出深邃的审美意蕴、清晰的人文思考景深,是近年来儿童文学生态书写中富有哲理和精神探索的重要成果。
《追松塔的爸爸》书名呈现出多层的情感和寓意。这里用了“追松塔”而不是“打松塔”,更不是“飘走的爸爸”,似乎打松塔用的氢气球脱离控制蓦然升空不是偶发事故,更像是一种对命运的自觉选择。“追松塔”,是小森爸爸日常劳作、沉重生活的展示,也带有荡漾在林海之中又绕行在红松塔周围的氢气球的轻盈飘逸。“追”字不仅代表了小森一行人组织搜救的冒险历程,也反映了对父子隔阂的反思、对残酷生活的理解,以及对个人精神成长道路的追寻。书名用松塔而不是更惹人关注的氢气球,更多考虑的是用松塔来指代以东北林区自然生态为核心意象的精神原乡。
作品对森林生态系统进行了鲜活的诗意维度的美学展示,构建了多姿多彩的边地原生态文化景观。随着营救活动的展开和侯小森记忆的闪回,小说构建了一个时空交错的叙事结构,浩瀚的天空,高峻的山峰,森林中狍子、黑熊、松鼠、平贝、刺五加、蕨菜等鸟兽花草纷纷登台亮相,共同奏响了错落有致、旋律跳跃的森林交响曲。我们跟随小说中的人物在森林中行走,如同以摄影师的视角拍摄一部山野纪录片,在优美文字的滤镜中,大自然晕染上了生命力的崇高美和艺术美。这种意境应该是发乎于当地居民对于自然和生命虔诚的、感恩的敬畏感,也是小说情感基调的底色。独特的东北生态特征、细致入微的细节描写和充满烟火气的生活场景的构建,提供了一个独特的地域文化背景,搭建起展示自由朴野之美的文学想象空间。
在现代化进程中,科学进步确实改变了人类对自然界的看法和利用方式。大自然作为现代化进程的物质资源供给者,被彻底“祛魅”,往往演变成随意支配和索取的对象,而丧失了精神特征和独立“人格”。但儿童文学作家仍然秉持“万物有灵”理念,在他们的笔触中,大自然充满神秘气息,山川河流、花鸟鱼虫也无不被赋予独立的精神与灵魂,以期重新唤起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尊重。这传递的正是意大利美学家维柯在《新科学》中提出的“诗性智慧”,即通过直观的文学语言来深入体验自然界的神圣事物。在《追松塔的爸爸》中,这种对自然神性“复魅”的尝试尤为明显。通过凸显大自然的神性和灵性,作品赋予了自然以飞扬的生命力,让读者重新感受到自然之美和神圣力量。
河悦叔叔跑山要用歌唱“敲门”,告诉森林的“原住民”来客人了,打松塔前要举行开山仪式。仪式是与自然沟通的一种方式,在林场人眼里,山神是真切存在的,又是不可言说的神秘的存在,这种朴素的信仰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神性的尊崇。而小森在梦境中得以与“老神仙”对话,“老神仙”所说“你爸爸还在森林里,你对着一棵树说话,每一棵树都能听见”等都印证着一个事实,森林中的每一棵树都是有个体意识的精灵,同时又与周围的山峦、河流、土地等构成一个浑然天成、生生不息的命运共同体。
随风飘摇、事关生死的氢气球,可以理解为承载着关于自然、社会、生命、成长等多重隐喻的意象图式。氢气球作为打松塔的工具,相比用脚扎子爬树是一种生产力的跨越式提升。如果不加以限制,可能会给生态系统带来灭顶之灾,以松子为食的松鼠等动物将无法生存。而刚掌握了现代化工具的小森爸爸,兴奋异常,整晚都被光怪陆离的梦境包裹,梦中松塔会歌唱,土地像海浪一样托举着他。在似乎可以主宰世界的幻象的裹挟中,他和河悦叔叔并没有迷失,仍然会在打塔后给小松鼠留一些口粮,也会在林下抛撒一些植物的种子。这种朴素的“不涸泽而渔”,将人类生存和自然万物生长进行映照,揭示人与森林生态系统的生命联系,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增添了一抹温情。
氢气球脱离人力掌控,在浩瀚的森林上空随风而动、去向不明,成为充满象征意义和深刻内涵的场景。无根浮萍一样的氢气球,正如沧海一粟,昭示着人类的个体命运在历史长河和广袤自然之中的渺小羸弱与无足轻重。常笑予巧妙地使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视角:一是介绍人们营救行动的地面视角,二是氢气球上河悦叔叔和小森爸爸自救的天空视角。地面视角通过捕捉家人的表情、动作等细节,营造紧张的期待、焦虑以及对未知命运的恐惧。而天空视角则提供了更为宽广的视野,俯瞰苍凉雄壮的背景,增加画面的律动和层次,让读者鲜明地感受到人类在自然面前的微小和顽强。两种视角切换自然流畅、不着痕迹,产生了强烈的叙事张力。
氢气球还是东北地区普通劳动者家庭生活、精神世界的镜像与缩影,它承载着家庭的希望和梦想,同时也潜藏着生活的艰辛和风险。小森爸爸为孩子进城上学攒钱,选择用氢气球打松塔。小森想带同学乘坐氢气球,但遭到爸爸的坚决反对,二人发生了激烈冲突。当时的小森哪里明白光彩亮丽的氢气球所潜藏的巨大危险?也只有在灾难发生之后,小森才体察到了爸爸的良苦用心。为了生计,当地打塔人必须深入森林深处,生命仅靠一根绳索维系,无视或者直面无时不在的死亡威胁。在生活的艰辛和风险面前,人们的内心依然鼓荡着热爱和希望。从这个角度再去审视文本中的打松塔、拜山神等,才会发现萦绕其上的那层苦难母题的诗意光晕。
正如同海德格尔说的那样:“当你无限接近死亡,才能深切体会生的意义。”小森最后一次遇到“老神仙”,新的松塔从多年前被火烧过的红松树中孕育出来,这种梦境叙事再一次强化了生命在逆境中顽强生长的象征意义。小森也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精神的生长,对未来有了明晰的憧憬。
《追松塔的爸爸》是一部多维度、多层次的文学作品,以原生态的东北方言和独特的故事脉络,营造具有东北地方美学特征的自然生态图景,展示了“天人合一”的生态理念和东北劳动者善良、朴实、顽强的精神力量。小说通过丰盈的细节、跌宕的故事情节和深刻的主题,构筑了一个感受自然、理解生命、具有生态关怀和人文关照的精神家园,是一部充满生命活力、情感张力和艺术创造力的优秀儿童长篇小说。
(作者系鲁迅文学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