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3版:读品周刊

文学大师们的父亲

《王尔德、叶芝、乔伊斯与他们的父亲》 [爱尔兰] 科尔姆·托宾 著 张芸 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思郁

文学中的父亲大多时候都是一副隐约的背景,当父亲成为一种文学原型之后,又变成了主要的打击目标。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引入了“父子对抗”的概念之后,文学写作就变成了一条清晰的挞伐之旅,他们要么反抗父亲,要么将父权制具体化,在对抗父亲的路途上越走越远。但是读书越多,我们也开始明白,这在很多时候只是口号,并非现实。每个父亲的相貌都各不相同。

爱尔兰小说家科尔姆·托宾大概感受到了文学与现实中父子关系的复杂,才将研究的视角转向了都柏林这个城市中存在过的几位文学大师的父亲,他写了本书叫《王尔德、叶芝、乔伊斯与他们的父亲》,三篇文章,每一篇写一个人,这本书原名叫《狂人、恶徒与危险分子》,对应了三种不同的父子关系。我们都知道都柏林这个小而精的城市在二十世纪涌现出了多位文学大师,奥斯卡·王尔德、诗人叶芝、詹姆斯·乔伊斯,还有塞缪尔·贝克特,包括作者本人托宾,都是这个城市的文学形象代言人。但是少有人将他们的父亲作为主角进行打量和审视。托宾有这个想法主要源于这几位文学大师的家庭之间似乎有种神秘的关联,比如叶芝的父亲和王尔德的双亲属于同一个社交圈,而乔伊斯的父亲大概也在街上遇到过王尔德的父母,他们曾在同一条街上居住过。而叶芝在不同的时期曾经资助过落魄的王尔德,声援过乔伊斯。

这是一个错综复杂的关系网络。托宾也意识到,虽然他们分属不同的阶层,但他们都有三个失败的父亲,“他们的父亲也都独立于世,不遵循任何团体制定的路线行事。他们过着仿佛没有向导,没有地图的人生”“这三位父亲,他们个个制造混乱,他们的儿子却做出了成绩”。他们也都见证了自己的失败和儿子的成功,这种复杂父子关系的呈现就有了多个层次感,这才是托宾最感兴趣的地方。

三位父亲中,王尔德的父亲是最才华横溢的。他是一代名医,还是一位重要的古文物研究者、地志学者、民俗收藏家和考古学家等,他有很多代表作,他是社交达人,他们家的文艺沙龙享有盛誉。但是他的后半生差点因为一桩丑闻身败名裂,陷入一桩强奸少女的丑闻当中,最后赔偿了不少损失。等他晚年去世的时候,家中的多数财产挥霍殆尽,仅仅留给王尔德一百英镑。考虑到王尔德后半生入狱的经历,他似乎在重复父亲的冒险,而且选择了更加极端的方式。

而叶芝的父亲是一名失败的画家。他就像那种非常独立、没有感情的落魄艺术家一样,喜欢将自己所有的激情都献身于艺术创作。他结了婚,生了四个孩子,但是从来没有对家庭和孩子产生很大的责任感。他不会抚养孩子,不会理财,不会照顾家庭。他一辈子都乐意承认的身份就是一个画家,他投身于绘画创作,但是却没有一幅完成的作品。他大半生都在家庭之外,远在他乡,他就像那个长不大的孩子一样,开始依靠妻子,然后依靠成功的孩子的支持,晚年还陷入到一段激情当中,七八十岁还渴望一段非常热烈的爱情。

这篇写叶芝父亲的篇章是我最喜欢的一章,“在这位父亲的财务状况越来越糟之际,他的四个孩子人人工作挣钱。他们自小就做事认真、有决心又勤勉”。他的每个孩子都很成功,他自己的人生却一事无成。这种奇妙的父子关系,大概是很多文学中很少写到的。没有人在乎他的影响力,伴随着孩子巨大的事业上的成功,他愈发感到了一种挫败感。

在写乔伊斯父亲的那篇文章中,托宾说詹姆斯·乔伊斯让他的父亲在都柏林过着听天由命的生活,在父亲缺席的情况下,他不仅试图打造他血统里未生成的良心,还设法理解他父亲的经历,让其获得重生,使已成幻影的东西变得真切实在。

乔伊斯的父亲出生于富商之家,但大部分时间里都做着一个微不足道的收税员的工作,收入微薄。乔伊斯与他的父亲并不亲近,他大部分时间都距离家庭很远,人在巴黎,靠想象着父亲来生活。他的写作也弥补了这一点。乔伊斯在书中描述的父亲的形象比现实中更加完美。要知道,这就是文学的悖论,当我们远离父亲的时候,似乎更容易接近他。当我们接近他的时候,只会感觉到深深的失望。

托宾在这本书中描述了三位文学大师的父亲。与其说他们都有一个失败的父亲,倒不如说他们的父亲提醒了他们不要重蹈覆辙,过失败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