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 高低
普鲁斯特以一块蛋糕的味道唤醒往昔,沈从文借湘西的河与城描绘旧时光,而我心中,则有一座20世纪80年代街巷深处的老油坊,它如同一幅温馨的画卷,缓缓展开在记忆深处,满载着往昔的烟火气与人情味。
那时,老油坊宛如一位古朴的隐士,青瓦覆盖,灰墙斑驳,木扉半掩,透出一股岁月的静谧。尚未踏入,那馥郁醇厚的油香便已扑鼻而来,丝丝缕缕,轻轻撩拨着味蕾,勾起腹中的馋虫。一旦迈进门槛,只见屋内热气腾腾,仿佛踏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榨油的工序繁杂精细,犹如一场庄重的仪式。先是筛选原料,饱满的菜籽、黄豆、花生等,被一捧一捧地摊放在竹匾里,经验老到的师傅们目光如炬,仔细挑去干瘪、霉变的颗粒,如同甄别璞玉的匠人,恪守着品质的第一道防线。有谚云:“好种出好苗,好树结好桃,好葫芦锯好瓢。”这优质的原料,便是出油香醇的根基。
筛选完毕,原料倾入大锅里烘炒。灶膛内烈火熊熊,映红了师傅们黝黑且挂满汗珠的脸庞。锅铲在锅中不停翻动,“沙沙”作响,似在奏响一曲劳作的乐章。随着温度升高,油料的香气愈发浓烈,弥漫在整个空间,那是大地孕育出的芬芳被唤醒的味道。火候的把控全凭师傅的眼力与经验,所谓“熟能生巧,巧能生精”,多一分焦煳,少一分则欠火候,恰到好处时,方能出锅。
炒好的料被迅速倒入石碾槽中,蒙着眼的毛驴拉着沉重的石碾,不紧不慢地绕圈踱步。石碾缓缓滚动,将油料碾碎,“咕噜噜”的声响仿佛是岁月的呢喃。这场景,恰似古诗所云:“咿轧轻舆双引,逍遥放、醉卧江头。”劳作与闲适在这一刻奇异交融。
碾碎后的油料被装入一个个圆形的铁箍中,包裹上厚厚的稻草,制成油饼坯子。接下来,便是最具力量感的榨油环节。巨大的木质榨油机静静矗立,宛如一位沉睡的巨人。油匠们喊着高亢激昂的号子:“嘿哟,嘿哟……”齐心协力推动沉重的撞锤,一下又一下,向着油饼坯子狠狠撞去。那号子声,穿破屋瓦,回荡在街巷,是劳动的呐喊,是对收获的祈愿。随着撞锤的冲击,金黄透亮的油脂汩汩渗出,顺着槽沟流淌,汇聚成一汪油泉,在微光下闪烁着诱人的光泽,散发着醉人的香气。
那时,老油坊是邻里乡亲的会聚地。大家带着自家的油料,或闲聊家常,或帮忙打下手,在等待榨油的过程中,分享生活的琐碎与欢乐。孩童们穿梭其间,好奇地张望着每一道工序,偶尔趁大人不注意,偷抓一把炒熟的油料,塞进嘴里,烫得直呼气,却又不舍吐出,引得众人一阵欢笑。
改革的春风拂过,时代的巨轮滚滚向前。现代化的榨油厂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机器轰鸣取代了“嘿哟”的号子声,自动化流水线替代了繁杂的手工工序。出油率更高,油品更纯净,包装也愈发精美。老油坊渐渐被遗忘在岁月的角落,那扇曾经热闹的木扉,落满了尘埃,紧闭无声。
回首凝望,老油坊伫立在时光深处,默默诉说往昔。它是时代的注脚,那些传统与温情,不该被遗忘,而应在现代的脉络中寻得传承,化作我们心底永不褪色的眷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