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郁
我首先被这本书的名字吸引住了:《如何捉鼹鼠》。
就算没读过它,我也自信满满地认为,它不是一本教你如何捕捉鼹鼠的书,毕竟我们的生活中很少见到鼹鼠——不知道是不是老鼠的远亲——据网络上的搜索,大部分的鼹鼠都生活在欧洲和南美洲,亚洲有生活在甘肃的鼹鼠,总之还是远离我的生活。扯远了,我的意思是,一本写如何捉鼹鼠的书,大概不是想真的让你学会捕捉鼹鼠的技能。
但是我错了,这本书真的是在教你捉鼹鼠。除此之外,它还想教你更多,比如你如何在自然中生活,如何隐于自然,成为一名自然的诗人。
本书的作者马克·哈默主业是一名园丁,业余时间成为一名捕鼹人。他的人生经历很丰富,十几岁的时候就开始流浪,还做过各种工作,设计、营销,还在监狱教授过写作,最终以园丁为业,业余成为一名捕鼹人。《如何捉鼹鼠》是他的第一本书,为他赢得了一个文学奖。捕鼹人是一个历史非常悠久的职业,最早可以追溯到罗马时期。那些渴望拥有一片花园的人,最讨厌的就是花园里的花草被连根拔起。鼹鼠最擅长的就是在花园里挖洞,松动土壤,对植被造成破坏。它们这样做可能只是出于天性,在地洞中寻找蠕虫和食物,呼吸着微薄的空气可以生存下去。但是它们的天性与人类种植花园、开垦农场的社会性形成产生了冲突的时候,捕鼹人这个职业就诞生了。这是个非常神秘的职业,获利非常丰厚,一度赶上了外科医生的收入,以至于这个职业创造了自己的传统,技术从不外传,一代代只传给自己的子女。直到现代各种化学药剂的发明使用,传统的捕鼹人日益“凋零”。
《如何捉鼹鼠》当然并不是想把这个职业的技能传给我们,相反,作者哈默只是描述他如何从园丁变成一个职业的捕鼹人,以及最终他又放弃了这个职业。这本书中隐含着对大地、自然、动物和植物的描述和反省。这是一本实用的捕鼹指南,但与那些干巴巴的手册又不一样。哈默是个天生的写作者,对语言很敏感,他把捕猎鼹鼠的过程变成了一篇篇非常富有哲理的散文。
同时,这本书又是一本对自然、大地的颂歌——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哲学家韩炳哲写过一本小册子叫《大地颂歌》,讲述了他想做一名园艺师,打造属于自己的花园,于是写下了对大地的颂歌。但是那种写作看起来在称颂大地和自然,但或许因为过于端着,也许是他没有办法体味到真正的园艺生活的快乐,所以总是从海德格尔、荷尔德林、罗兰·巴特等,一连串的哲人那里寻找虚张声势的言辞,你总觉得那种写作是远离自然的。但是哈默的文字不一样,这真是一位自然的诗人,大地的哲人,他的观察和思考,细腻、真切,又像流水一样自然流淌。他不需要虚张声势,他生活在自然中,触摸着大地的肌肤,呼吸着腐烂的空气,隐入其中,就像鼹鼠一样。
有很多好的写作者,但并不是每位写作者用这种方式反省生活。比如他说鼹鼠能够存在是因为破坏了草坪虚假的宁静,他说园艺不是自然之道,“而是利用自然和科学规律将我们的意志强加于一个场所”。他使用自己的镰刀,收割庄稼和谷物,他发现镰刀的豁口,他意识到了“我跟着这些工具一起老去……我与工具有着这样一种关系,我感觉在这个世界上,我触摸过的一切事物都在反过来触摸我”。当他在捕捉鼹鼠的洞中发现那些人类丢弃的垃圾,“看到这些非自然的人造物拒绝腐烂,拒不归于尘土,我的心情会变得沉重。人类唯一的永恒之物就是他们制造的垃圾。自然存在的事物会腐烂”。
哈默在观察鼹鼠的同时,也意识到他的生活与鼹鼠有什么不一样。比如他十五岁的时候退了学,父亲打算送他去矿井挖煤,因为个子太高,他才“逃离了鼹鼠的生活”。母亲去世后,他跟父亲闹翻,独自去流浪了十八个月,像个孤独的鼹鼠一样,“我走在路上,路上没有家的气息”。在野外的生活塑造了他,也改变了他。哪怕他后来有了家庭和孩子,依然觉得自己“就像乌鸦、蟾蜍、山楂树,就像雨,就像风,我们都是平等的”。
这大概也是他最终放弃捕捉鼹鼠的原因,杀戮其他动物让他感觉自己就像一头野兽。他厌倦了这种工作,厌倦了孤身一人在野外漫游寻找杀戮的目标,他想回到家,换回人类的衣服,因为“有些事只能通过与他人的交流才得以表达,没有交流就没有人性。所有生物里,只有人类才会表现同情心。我厌倦了孤单度日。我厌倦了独自一人在这座迷宫中行走”。
他厌倦了寻找隐秘的事物,他渴望过渺小的人生,因为真正重要的东西全都在你的眼前,触手可及,你不需要去寻找真理,真理就在日常生活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