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3版:读品周刊

艺术史上的“无名者”

《著名的无名者》 [法] 玛丽-伊莎贝尔·塔代伊 著 狄佳 译 四川美术出版社

□思郁

艺术史有两种写法,一种是关于艺术家的艺术史,另外一种是关于艺术品的艺术史。大部分情况下,我们会通过艺术家去辨认艺术品,通过艺术家的价值确认艺术品的价值。比如凡·高生前默默无闻,一生只卖出过一幅画,但是现在只要是凡·高的作品,哪怕是早期的素描,寥寥几笔的铅笔画都可以拍出天价。艺术史上总有势利的那一面,当艺术家从默默无闻变得炙手可热的时候,艺术品的价值自然水涨船高。但是我们总会过于看重艺术家的价值,而忽略每件艺术品都是独一无二的,它身上有太多的故事需要解读,太多的未知需要发现,太多的历史需要打捞。艺术史上有太多被遗忘的艺术品,当一件画作被重新发现,人为赋予极大的价值,我们总想了解这幅画的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以人物肖像画为例,画中的那些无名的人是谁,他们在何种机缘下成为了画家的缪斯。

艺术评论家约翰·伯格有个著名的论断,理解一幅画(照片),不仅要理解你观看时刻发生了什么,还要理解创作时刻发生的故事。一幅画的生命力是流动的,从创作伊始到你观看的那一瞬间,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意义生成链。理解任何一幅画(照片)都要从理解创作时刻的意义开始。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认为,理解一幅画,都要从理解这幅画中的人物是谁开始。

法国的艺术评论家玛丽-伊莎贝尔·塔代伊写了本书叫《著名的无名者》,顾名思义,就是专门打捞那些著名肖像画中的人物原型,描述他们被历史遗忘的人生。当然,这里的“无名者”也是相对而言,在历史上能够成为画家模特的,非富即贵,要么是皇族权贵,要么是富甲一方,最不济也得貌美动人,吸引画家为你倾倒驻足,泼洒笔墨。真正的无名者是无法被历史记录的。当然,历史的诡计一直在发挥作用,就算你是时代的大人物,可以呼风唤雨,左右无数人的生死,但是仍然无法逃脱被历史遗忘的命运。而那些可能是偶尔出现在画家身边,因为偶然的机缘成为画中模特无名的人,反而通过打捞,重新为人所知。

这本书收录的画作,时间跨度从公元79年的《特伦提乌斯·涅奥夫妇》到2015年的《尼娜》,共收录了94张肖像画和5张照片。第一张肖像画是在庞贝古城的内墙上发现的,创作者已经不可考;最后一张是喷漆墙画,是街头艺术家的随性创作,为了表达对小女儿的爱,已经分居的父亲定期在女儿公寓的外墙上用涂鸦的方式创作了尼娜的人物肖像。可以想象,这两份画作原本都不可能传世,我们永远无法知道,艺术到底用何种方式保留下来的,有些是通过艺术家和艺术史,但是有些会通过口耳相传,通过记忆,通过街头人们的眼睛观看。

塔代伊在每幅画的旁边,用非常简单节制的文字,讲述了这些“无名者”简单的人生,以及何种机缘成为画家的模特。

以书中的亨利·马蒂斯的《大幅躺卧裸女》为例,画中的模特是莉迪亚·德莱克萨尔茨卡,她是个孤儿,最早是马蒂斯的助理,日常帮助整理马蒂斯夫妇的信件,洗洗笔刷。后来偶然的机缘,马蒂斯开始将她作为模特,画了很多肖像画。但是她承担了更多的工作,当他的秘书、助理,还要清洁笔刷、整理工具、购买材料、清洗画布,还要给马蒂斯的画作照相。马蒂斯生病的时候,她还要陪护,基本上她承担了画家所有的日常工作。塔代伊写到这幅画的时候,直接用《助理、模特、缪斯、陪护、合作伙伴》作为标题。不读这篇文章,我们永远不知道这幅画的背后到底隐藏了什么样的故事。

书中收录的5张照片之一《移民母亲》,这大概也是摄影史上最著名的照片之一。美国大萧条时期,摄影师多萝西娅·兰格受移垦管理局之邀去南方拍摄那些底层的人民,这张照片是那个时期的代表作,人们看到这张照片就能想到那个时期贫穷和饥饿的美国。但这张照片没有讲述的故事是,这位照片中的母亲叫弗洛伦斯·欧文斯·汤普森,结过两次婚,生了十个孩子,当过服务员,厨师,农场工。她还是个印第安人,并非人们认为的白人迁徙工。他们一家正好车坏在了移民露营的旁边,修车的途中,兰格给她拍摄了几张照片。这张照片刊登之后,她成为全世界“勇敢母亲”的化身,很快享誉全球。但是弗洛伦斯并未从中受益。几十年后,弗洛伦斯身患癌症,没有办法支付治疗费用,她的孩子才发布了消息,募得了捐款,帮助她挨过了最后的艰难岁月。

一幅画从来不仅仅是艺术,一张照片也不仅仅是照片,它们的背后有大历史,有小故事,有被遮掩的信息,有被扭曲的人物,只有了解隐藏的这部分,我们才算真正理解了一幅画,一张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