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5版:副刊

好吃莫过于粉粑

□贵州贵阳 石敦奇

我的“吃龄”八十多年,说长则长,讲短则短。几十年来走南闯北,到过的地方、吃过的美味佳肴也不算太少。各个不同地方、不同民族的父老乡亲,都会做各种美食。但我觉得最美的,还是莫过于家乡的粉粑。

过去,我的老家黔东,最讲究的就是吃粉粑。按照风俗,家乡每逢新年正月十五、农历十月初一,都要用粉粑祭祖、祭神。亲人生日,特意做粉粑被视为最特殊的祝贺;贵客到家,特意吃粉粑被视为最隆重的款待。

粉粑的具体做法是:按照六分糯米、四分黏米的比例,先将两种米淘洗干净,再掺温水浸泡三五个小时,用右手食指和大拇指拈起几粒试摁一下,若米能摁得粉碎,即视为浸泡已经到位。这样,就可以把米捞进筲箕沥干水分,倒入石碓舂成粉末了。

米在石碓里舂烂舂细后,舀进罗筛。负责筛粑粉的家庭主妇,一边拍打罗筛边帮,一边快速筛摇,将最细部分粉末筛于簸箕内。没过筛的粗渣则倒入碓窝里继续再舂,舂了再筛。经过多次反复,直至罗筛内不留残渣为止。

下一步就可以开始做粑。先掺适量清水进锅,加入总量约十分之一筛好的米粉调匀,熬制成稀稀的糨糊作为引子,将糨糊舀于簸箕内的米粉中。经过反复搓揉,待粑粉搓揉到具有较好的韧性,再掐成鸡蛋般大小的粑料,用手压成圆形薄片,先摁成鸟窝状,然后舀适量拌好的馅料于“鸟窝”内,包成一个个大小匀称、样如窝窝头的形状,蒸熟即可。

过去粮食匮乏,春夏秋三个适宜植物生长的季节,也是做粉粑的时候。母亲曾经多次吩咐我上山采来嫩蒿草,放进滚水锅里燎一道,去掉蒿草部分苦涩后,再舂烂混于米粉中搓揉做成粉粑。那时的馅料也多是将杂豆煮熟捣烂,再放油盐炒成。我们吃起那样“滥竽充数”的粉粑照样美滋滋的,吞得喉咙“咕咕”响。记得我十余岁那阵子,每顿就要吃五六个粉粑。要是像现在,做粉粑都以白糖、红糖、豆腐、鸡蛋或肉末为主料,那吃粉粑的时候,我真得当心把舌头给吞进肚子里面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