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7版:读品周刊

“魔童”哪吒嫁接了江鱼儿?

《出仙入凡说封神》 陈洪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魔童哪吒”与江鱼儿的“今生”因缘

“魔童”哪吒的今生与前世是一个很有趣的话题。

总体来看,这个哪吒(编者注:《哪吒》电影中的哪吒)是由《封神演义》定型的哪吒脱化而出,脱化的痕迹留在了形象的基础元素中,如脚踏风火轮,身披混天绫,手持火尖枪的哪吒造型(这些法宝是哪吒的标志、标配);不断闯祸;与龙族的两次冲突;为父母“舍身”;等等。但是,在脱化中,作者又有两个大胆变化,一个是略去了(或说是减弱了)哪吒与李靖的父子矛盾,一个是改变了哪吒与敖丙的关系。而后一个改动是全剧的关键,戏剧性的“逆天改命”由此而生。

电影的故事开始于元始天尊的一个“顶层设计”:由混元珠提炼生成灵珠和魔丸一对“双胞胎”,而灵珠注定为“善”的极致,魔丸则注定会生出魔王,然后被天雷击毙。这就构成了笼罩仙凡两界的天命。接下来,由于申公豹的阴谋,哪吒成了魔丸的化身,敖丙成了灵珠的化身。

这个“双胞胎”的情节核心便是作者巧妙地嫁接出的成果。

这一嫁接的“砧木”(树本)从近缘看,自然是《封神演义》,若追寻基因谱系,则是自唐至明千年间,中外文化交融、雅俗文化交融所“定型”的哪吒,而双重的交融使得这个“砧木”带有潜在而又强烈的“魔性”——这一“前世”因缘,我们且留待后面梳理、说明。

至于嫁接的“接穗”则是古龙的一部著名小说《绝代双骄》,特别是其中那个可爱的小“魔头”江鱼儿。

我们且分析一下嫁接的基础:江鱼儿与“魔童”的大量相似因子。

相似点之一:

《魔童降世》之哪吒是个善良的“小魔头”。“魔头”而善良,这一点很重要。他在陈塘关,恶作剧花样百出,使得人人头疼——电影中着重渲染了这一点;他甚至把恶作剧搞到了师父太乙真人头上。不过,他虽然被强大的势力(元始天尊代表的天命)注定了要做“恶”,但其实内心中却有善根。

《绝代双骄》之江鱼儿也是个善良的“小魔头”:他在恶人谷,恶作剧花样百出,使得人人头疼——小说中也是着重渲染;他甚至于把恶作剧搞到师父冷血杜杀头上。不过,他虽然被强大的势力(十大恶人加移花宫主)注定了要做“恶”,但其实内心却有善根。

——这是两个人物形象的相同基调,“恶作剧”是其突出的特征。

相似点之二:

“魔童”哪吒与英俊、高贵的敖丙本是特殊的双胞胎(混元珠分裂生成的灵珠和魔丸),后来成了一对好朋友,可是命里被“注定”要你死我活——这是他们共同的无法改变的“命运”。

“小坏蛋”江鱼儿与英俊、高贵的花无缺本是双胞胎,襁褓中被强行拆开,后来成了一对好朋友,可是命里被“注定”要你死我活——这是他们共同的无法改变的“命运”。

——这是整个故事矛盾的焦点,“双胞胎”注定成死敌是其核心的因素。

相似点之三:

哪吒以绝大的愿心逆天改命,拒绝做恶人;生死关头维护好朋友敖丙(其实是双胞胎的“兄弟”),大胆地挑战了命运:江鱼儿以绝大的愿心逆天改命,拒绝做恶人;生死关头维护好朋友花无缺(其实是双胞胎的亲兄弟),大胆地挑战了命运。

——这是表现两个人物(魔童哪吒与小坏蛋江鱼儿)性格的重头戏——决不低头、“我命由我不由天”的顽强意志是其共同的精神。

相似点之四:

哪吒的悲剧命运是由申公豹出于他们那上一代的恩怨情仇操纵造成;

江鱼儿的悲剧命运是由移花宫主出于她们那上一代的恩怨情仇操纵造成。

——这是作者为故事设定的“前因”,也是同样的增加矛盾层次、增强戏剧性的一种手段。

这么多的相似之处,欲不承认“魔童哪吒”与江鱼儿的“今生”因缘,岂可得乎?

我们指出《魔童降世》的故事借鉴了《绝代双骄》,并无贬低电影的意味。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理论著作《诗式》中曾提出过“偷意”“偷势”的观点,认为这是文学创作中难以避免的现象,关键是给前人的“意”“势”灌注新的生命,作出巧妙的化妆。

而这一手在本部动画电影中做得相当好,我们不妨称其为“偷意”圣手。

下面我们再来看哪吒的“前世”。一是梳理其来龙去脉——当然是从《封神演义》入手;二是分析其为何能与“今生”相融合、相嫁接,而没有出现“排异”现象?

《封神演义》中的“福将”

《封神演义》的故事是在仙、凡两界交织展开的。

仙界分为阐、截两大阵营。阐教的领袖是老子与元始天尊;下一辈是十二弟子,如慈航道人、太乙真人、黄龙真人等;再下一辈则是杨戬、哪吒、雷震子等。

按说,哪吒在阐教庞大的仙真队伍中是一个不起眼的晚辈,但是在作者的笔下,他却是最为吸引眼球的形象。在阐教一方遭遇挫折、困难的时刻,哪吒的出现往往会使读者眼前一亮。

从这个意义上讲,哪吒算得上“阐—周”阵营中头号福将(杨戬也是一员福将,但“戏份”略少于哪吒)。

第三十四回,哪吒奉师命下山,交给他的第一个任务是劫囚车搭救黄飞虎。这其实是比较简单的情节,小说却浓墨重彩地用了两千多字的篇幅。

话说哪吒踏风火二轮,霎时到穿云关落下来,在一山岗上看一会,不见动静,站立多时,只见那壁厢一枝人马,旗幡招展剑戟森严而来。哪吒想:“平白地怎就杀将起来?必定寻他一个不是处方可动手。”哪吒一时想起,作个歌儿来,歌曰:“吾当生长不记年,只怕师尊不怕天。昨日老君从此过,也须送我一金砖。”

哪吒歌罢,脚登风火二轮,立于咽喉之径……

我们可以用《封神演义》一段类似的情节来做比较,就可以看出作者对哪吒的“偏爱”了。后面第八十回,杨任奉师命下山,第一个任务也是劫囚车搭救黄飞虎——可怜的黄飞虎又一次成了俘虏。

这段文字约为七百字,是哪吒那段的三分之一。而篇幅的长短只是表面的现象,两相比较,虽同为劫囚车,甚至同为救黄飞虎,作者在哪吒身上的细节描写远非杨任所可比。首先是哪吒索要买路钱的一段。明明是生死相搏的战斗,偏偏还要找一个“理由”,这一笔就把哪吒在陈塘关时顽童的形象延续下来了。若与杨任一本正经地去做敌将“思想工作”的形象比较,哪吒又傲气又顽皮的个性显然更为生动一些。但是,这个哪吒虽然带着游戏的姿态,却又时时表现出明白老练,为了圆满完成任务,杀得兴起而不恋战,打伤敌将而放弃追击。作者每一次都写他的心理活动:“心想……师命”“自想……不可误了大事”。这种游戏神通的笔墨,与《西游记》中的孙猴子差相仿佛。

此外,作者塑造哪吒形象最妙一笔是莲花化身。而由此赋予哪吒的特异功能——没有魂魄不惧任何摄魂邪宝,在这一节也首次显现:余化所向无敌的戮魂幡对他毫无作用,“哪吒只用手一招,便自接住,往豹皮囊中一塞,大叫曰:‘有多少?一搭儿放将来罢!’”这一绝招,成为哪吒的“招牌”神通,后面一而再、再而三地渲染,如:

殷郊见哪吒登轮,先将落魂钟对哪吒一晃,哪吒全然不理。……哪吒祭起一块金砖,正中殷郊的落魂钟上,只打得霞光万道,殷郊大惊。

只见郑伦对着哪吒一声“哼!”哪吒无魂魄,怎能跌得下轮来?郑伦见用此术不能响应,大惊曰:“吾师秘授,随时响应,今日如何不验?”又将白光吐出鼻子窍中。哪吒见头一次不验,第二次就不理他。郑伦着忙,连哼第三次。哪吒笑曰:“你这匹夫!害的是甚么病?只管哼!”郑伦大怒,把杵劈头乱打。又战三十回合,哪吒把乾坤圈祭在空中,一圈打将下来。郑伦难逃此厄,正中其背;只打得筋断骨折,几乎坠马,败回行营。

因此,哪吒的形象成为《封神演义》神祇中最为生动,也最为讨喜的一个“福将”。

内容简介

《封神演义》在诸多古代神魔小说中,地位和影响仅次于《西游记》。这部书看似通俗,却有着相当丰富、复杂的文化内涵。

姜子牙的历史地位经过了哪些曲折变迁?神秘散仙陆压与陆西星有何关联?哪吒何以成为“魔童”?黄飞虎与关羽的形象有何相似之处?苏妲己只是“红颜祸水”吗?……本书以严谨、严肃的学术研究为基础,以深入浅出为宗旨,揭示《封神演义》深层的、有趣的内蕴,增进读者对相关文化传统的了解。

作者简介

陈洪

南开大学“南开讲席教授”,国家级教学名师;原南开大学常务副校长,现任南开大学跨文化交流研究院院长。主要研究范围包括中华传统文化、中国古典文学、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等,著有《中国小说理论史》《金圣叹传》《亦侠亦盗说水浒》《“西游”新说十三讲》《红楼内外看稗田》《中国小说通史》《中国文化导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