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 高低
面疙瘩这东西,说不上是主食,也算不得点心。它像是厨房里的过客,匆匆来去,却总能在饥肠辘辘时给人一份熨帖。
江南人家做面疙瘩,讲究的是个随意。面粉倒在粗瓷碗里,兑上温水,筷子搅和几下就成了。面糊要稠,筷子一挑,能挂得住,却又不能太硬,否则下锅就成了面疙瘩。讲究些的,会在面糊里打一个鸡蛋,这样煮出来的疙瘩更滑嫩。
我小时候常看母亲做面疙瘩。她总爱在面糊里加一把葱花,说是去腥。其实面疙瘩哪来的腥味,不过是她的一点小讲究罢了。锅里的水开了,她左手端着面碗,右手拿着筷子,顺着碗边一刮,面糊就顺着筷子滑进锅里。那动作行云流水,像是练过千百遍似的。
面疙瘩下锅,要等水再开一次。这时候,母亲会往锅里撒一把青菜叶子。冬天是菠菜,夏天是苋菜,春秋两季则是小油菜。青菜叶子一下锅,汤就绿了,面疙瘩在绿汤里浮浮沉沉,煞是好看。
煮面疙瘩的火候很重要。火大了,面疙瘩容易煳;火小了,又煮不熟。母亲总说,煮面疙瘩要文火慢炖,让面疙瘩慢慢吸收汤汁的味道。等面疙瘩浮起来,再煮个三五分钟就好了。
盛面疙瘩要用大碗。碗底先舀一勺猪油,再撒一把葱花,热腾腾的面疙瘩连汤带水倒进去,猪油遇热就化了,葱花的香气也出来了。这时候,再淋一点酱油,撒一点胡椒粉,一碗面疙瘩就算成了。
吃面疙瘩要趁热。面疙瘩软糯,青菜脆嫩,汤汁鲜美。一口下去,暖意从胃里升起来,整个人都舒坦了。若是赶上阴雨天,吃上一碗热乎乎的面疙瘩,连带着心情都好了几分。
北方人也吃面疙瘩,不过他们叫“疙瘩汤”。北方的疙瘩汤比江南的面疙瘩要粗犷些。面疙瘩大,汤也浓,常常还要加些肉片、土豆之类的配料。我曾在山西吃过一回疙瘩汤,那面疙瘩足有拇指大小,汤里还漂着几片羊肉,吃起来别有一番风味。
这些年,生活好了,面疙瘩反倒成了稀罕物。偶尔想起,自己也会做上一碗。面粉还是那个面粉,水还是那个水,可总觉得少了点什么。想来想去,大概是少了母亲那双巧手,少了那份随意中的讲究。
有时候,最简单的食物,反倒最能勾起人的乡愁。一碗面疙瘩,承载的是儿时的记忆,是母亲的味道,是那份难以言说的温暖。面疙瘩的滋味,或许就是生活的滋味。它简单,却温暖;它平凡,却充满情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