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8版:读品周刊

在光影与现实的交界处

——评《疯狂与深情:艾伦·里克曼日记》

《疯狂与深情:艾伦·里克曼日记》 [英国]艾伦·里克曼 著 张文婧 译 译林出版社 2024年凤凰好书8月榜

□陈秋实

在《哈利·波特》系列电影中,斯内普教授以一句“永远如此”,成为影史最动人的角色之一。银幕上的他阴郁深沉,背负着沉重的秘密与爱意;而银幕之外的艾伦·里克曼,却在私人日记中展现出截然不同的面貌——一个热爱美食、热衷聚会、会在酒吧热舞至深夜的英伦绅士,同时也是一个对生活充满激情、对朋友赤诚相待的普通人。

艾伦·里克曼的公众形象始终笼罩着一层神秘感。他是《虎胆龙威》中优雅冷血的反派汉斯·格鲁博,是《理智与情感》中隐忍深情的布兰登上校,更是《哈利·波特》中让人先恨后爱的斯内普教授。然而,日记中的艾伦却毫无银幕上的疏离感。这种反差恰恰构成了艾伦·里克曼的魅力。他既是艺术家,也是生活家。书中收录的日记始于1993年,终于2016年他逝世前,字里行间充斥着琐碎却鲜活的日常:与李安在酒吧狂吃布丁,抓着马特·达蒙的衣领醉醺醺地夸赞对方,或在艾玛·汤普森的派对上“化抑郁为热舞”。这些片段展现了一个未被角色定义的艾伦——他热爱旅行,在阿拉斯加与伴侣瑞玛享受度假时光;他追求完美,对装修新居的细节锱铢必较;他幽默毒舌,调侃自己“当年决定不当电工”是明智之举。正如艾玛·汤普森在序言中所言:“他慷慨而不失威严,危险却不乏幽默;他性感迷人,又兼具柔情。”

艾伦对表演的痴迷近乎一种信仰。在《哈利·波特》片场,他因入戏太深而“吓得化妆师不敢出声”,却又在日记中反思:“我是不是老毛病又犯了?”这种对艺术的严苛与自省,与他对待生活的松弛形成了奇妙平衡。书中首次披露了他与J.K.罗琳的幕后对话——2000年接到《哈利·波特》的演出邀约时,他直言“现在对《哈利·波特》没什么感觉”,但得知自己即将出演斯内普教授后,他立刻致电罗琳追问细节:“有些事情只有斯内普和你知道,但我也需要知道……”罗琳也因此向他透露了斯内普这个角色最大的秘密——他始终深爱着莉莉。正是这种对角色内核的执着探索,让他将斯内普的复杂人性演绎得淋漓尽致。

即便在密集的拍摄日程中,他仍坚持记录生活的细节:一场突如其来的洛杉矶地震、一次与杰曼·格里尔的尴尬对话,甚至农贸市场上一块冒油的培根,都能成为他笔下的鲜活素材。这种细致入微的观察力,或许正是他塑造角色的源泉。他在日记中写道:“我早期的日记,无关电影,无关采访,和这几年的日记很不一样。那时的我要赤裸得多。我只希望,以后我回看上世纪90年代的这些日记时,能记起那些隐藏在字里行间的加密细节和敏锐思想。”

疾病也未能消磨他的热情。2015年,面对胰腺癌的折磨,他依然写下化疗期间的琐事,甚至不忘夸赞古德伍德赛车场的午餐。日记中鲜少出现悲情,更多的是平静的接纳。正如译者张文婧所言,这些文字是艾伦“重建生活、掌控生活”的方式。他在临终前与艾玛·汤普森一起修理落地灯的插头,两人边抱怨边喝茶的场景,成为书中最动人的片段之一——即便生命进入倒计时,他仍以顽童般的姿态,将琐事化为生活的仪式感。书中收录的一篇早期日记(写于2006年5月30日)记录了他对表演的思考:“重复饰演同一类型的角色,对演员来说是致命的毒药。虽说戏如人生,但人生需要足够丰富,才能够反哺表演。”这种对艺术的追求,贯穿了他的一生。艾伦的日记之所以动人,更在于传递了一种态度:无论命运给予什么,都要“使出浑身解数热爱生活”。

艾伦的日记也是一部英国演艺界的“朋友圈”实录。他与艾玛·汤普森的默契、与李安的相互欣赏、与J.K.罗琳关于斯内普命运的密谈,无不透露着他对人际关系的珍视。书中收录了诸多充满烟火气的场景:在金球奖后台喝醉,在温布利体育场紧张到“直直盯着他人”,或是在生日派对上摔倒,摔进花园里的露台。这些故事褪去了明星光环,展现了一个更真实的艾伦——他会为朋友的成就由衷欣喜,也会因行业的不公愤愤不平。值得一提的是,他对后辈的提携几乎成为一种本能。艾玛·汤普森回忆,许多演员在成名前都曾受他点拨,却因他的“高冷”形象不敢当面致谢。这种矛盾性恰恰是艾伦的迷人之处:外表冷峻如斯芬克斯,内心却住着一个喜欢恶作剧的顽童。他在槲寄生下捉弄艾玛·汤普森,拔掉她下巴的“胡子”,正是这种顽皮的缩影。

书中收录的日记手稿与照片,进一步拉近了读者与艾伦的距离。从《哈利·波特》片场“斯内普之死”的幕后花絮,到导演《小混乱》时的专注神情,再到与瑞玛在阿拉斯加旅行的笑容,这些影像与文字共同构建了一个立体的艾伦·里克曼——他不仅是演员,更是一个将生活过成艺术的人。

这本日记的价值远不止于满足影迷的好奇心。它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每个人心中对生活的渴望:在琐碎中寻找诗意,在逆境中保持尊严,在人际交往中付出真诚。艾伦用日记证明,真正的传奇不在银幕上,而在如何热烈地活着。

合上这本书时,读者或许会想起他在2000年写下的那句话:“如果要对着写日记的意义做个总结……在我萌生了某些想法但不便于说出口时,还能有个地方把这些都记录下来。”如今,这些“不便于说出口”的私语,已成为全世界共享的宝藏。也许这正是艾伦·里克曼留给世人最珍贵的遗产:在光影与现实的交界处,永远热烈,永远深情。

(作者系译林出版社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