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5版:副刊

玄武湖探梅

□南京 贺震

在千百年的历史传承演进中,古都南京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春日赏梅,是近些年形成的一个新民俗。南京堪称全国最著名的赏梅城市,你看那春日的艳阳下,梅花山上、梅花树下人头攒动,天空数十上百架无人机如蜜蜂般飞舞。位于世界文化遗产明孝陵景区内的梅花山名气实在太大,以至于遮蔽了其他地方的光芒,比如玄武湖。如果说,在梅花山赏梅可以面对青山古陵发思古之幽情,那么在玄武湖赏梅,则可俯碧水、望新城,尽览南京最美天际线。如果说,梅花山的梅花蕴含历史的厚重,那么玄武湖的梅花则尽显现代的明丽。在梅花山赏梅与在玄武湖赏梅,是两种不同的感受。因此,对于爱梅的南京人来说,春日赏梅不能错过玄武湖。

早春时节的一个工作日,退休之后自由自在的我独自一人由翠洲东门进入玄武湖景区,开始赏梅之旅。甫抵翠洲东门,但见门内门外已是一树一树的梅花,数量不多,仿佛引人渐入佳境的路标。走过旭桥,走过翠洲,走过梁翠堤,进入梁洲,穿过紫藤长廊,“梅花岛”胜境便闯入眼帘。一路走来,恍如陶渊明循着路标走入桃花源。

被南京人亲切地称为“梅花岛”的梁洲,种植着两千六百多株梅花,是玄武湖赏梅的精华所在。

踏上梁洲,最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株已有600多岁的明代古梅。褐色的树干苍劲嶙峋,虬曲如龙,树皮斑驳皴裂,充满历史的沧桑感。底部的梅桩看似枯干,其实枯而不死,不断孕育着生命的活力。古梅品种为朱砂,深红色的花瓣簇拥着金黄色的花蕊,散发出若有若无的暗香。据悉,这棵明代古梅不仅是玄武湖的“梅王”,也是南京城岁数最大的梅树。

“梅王”西侧不远处,是明朝前三朝存放全国户籍的黄册库。黄册库由朱元璋下令建造。传说建库时,一位毛姓老人建议黄册库坐西朝东,如此可得阳光照射,室内不致发霉,此计得到朱元璋赞赏并采纳。朱元璋认为“毛”“猫”谐音,能吓退老鼠。毛老人死后,遂葬在梁洲黄册库旁,并建起毛老人庙,后称为湖神庙。现在向游人开放的明代黄册库展览馆,就位于湖神庙内。古梅见证了明朝的兴衰,目睹了古城的变迁。年年绽放的繁花,仿佛在向游人诉说这座城市的岁月故事。

在古梅与黄册库之间,是一片年年繁花似锦的梅林。这片梅林白梅与红梅热烈交织,虽然面积不大,却株株粗壮,单株远比梅花山的梅花树大得多。相比梅花山过于拥挤的人潮,这里游人不多,更便于取景,是拍摄春色的好去处。

由湖神庙北行不远,我步入著名的梅花隧道。梅花隧道东邻友谊厅,西接闻鸡亭道,两侧的梅树枝条交错,在头顶形成天然的拱廊。时值梅花盛放,红色、紫色、粉色、白色、绿色的花朵,密密匝匝地缀满枝头,阳光透过花隙洒下斑驳的光影。漫步其中,头顶是层层叠叠的梅花,脚下是星星点点的落英,仿佛置身世外桃源,别有一番韵味。一对老夫妇悠闲漫步,老太太不时凑近梅朵轻嗅,老先生则举着相机,将老伴与梅花隧道一同定格。

隧道西端的尽头,是古色古香飞檐翘角的闻鸡亭。南朝时,齐武帝萧赜喜欢打猎,常深夜出宫,赴琅琊山猎兽,往往走到此处天刚破晓,鸡鸣声正好传到这里,闻鸡亭由此而来。梅林、古亭、幽径,闻鸡亭畔充满诗情画意。

穿过梅花隧道,由闻鸡亭北侧沿着蜿蜒的石径下到湖边,眼前豁然开朗。一片梅林依坡而植,这便是位于梁洲北坡的“梅坡染霞”。这里的梅花树树龄大都已达七八十年,树种以南京红为主,盛开的花朵层层叠叠,如一片灿烂的红霞飘在树梢,将整个山坡渲染得如梦如幻。

在闻鸡亭的正下方,两株梅花树在湖岸边临水伫立,深情凝望着对岸全国最美的火车站。这两株梅花树因其独特的位置和意境,被游人称为“最孤独的梅花树”,成为玄武湖新晋的网红打卡点。一些年轻人去玄武湖赏梅,就是为了打卡这两株梅树。

远离梅林,临水而立的红梅,枝干斜伸向水面,湖水倒映着它们摇曳的身影。曼妙的身姿,仿佛正在结伴跳舞的少女。微风拂过,花瓣纷纷扬扬飘落水面,随波荡漾。孤独而唯美的梅树,仿佛在等待着与游客的浪漫邂逅。

“昨日北湖梅,初开未满枝”,李白笔下的“北湖”就是玄武湖。千年过去,玄武湖的梅花依然年年绽放,只是赏梅的人换了一代又一代。春日探梅玄武湖,不仅是一场视觉与嗅觉的盛宴,更是一次与历史对话、与文化共鸣的心灵之旅。

春天,来玄武湖,赴一场与梅花的约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