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副刊

河边羊肉馆

□如东 杨红兵

小城东南角,一条不知名的河边上,有一个老旧的羊肉馆,一半栖身河上,一半建在河畔岸上。里面有两位老人,一位是店主兼掌灶,另一位是伙计,他们的年岁和烟熏火燎的店铺一样,似乎都有些年头了。但深冬初春,尤其是雪花飘落的时节,这里却人来人往,热气腾腾,羊肉膻香及些许酒气溢出室外,引得过往路人纷纷侧目。

看着慕名而来的我们,店主说“懂啦”,说着便走进外间忙碌起来。案板上一个竹篾篮子里,数条羊腿依次排列,店主称出一个大小合适的,轻轻放到案板上,一刀切下。我凑近一些看,羊肉纹理清晰,浅浅的皮层温润如玉,我忽然理解了“肤如凝脂”。下面是白色脂肪和褐色瘦肉相间的羊肉,层叠往复,肥瘦相宜,我不由得悄悄吞咽了几下。

店主让我到里间等候。稍顷,他给每个人面前的碗里撒上一小撮葱花,随后,拎着一只盛满羊汤的大水壶进来,将水壶高高举起,羊汤冲入碗内,将葱花激得上下翻腾。汤色奶白,葱花碧绿,瞬间,一股诱人的香味便满室乱跑,恍惚是大明朱氏“珍珠翡翠白玉汤”。店主说“赶紧喝,先暖暖身子”,我们大口喝起来,一碗未尽,便感觉有暖意自腹中升起,流向四肢百骸,继而浑身舒坦。这个时候,店主端着两大盘冷切羊肉放到桌子中间,又将自制的酱油蘸端了上来,这场晚餐的正主便在前呼后拥中粉墨登场了。羊肉切得比较厚重,摆放也不甚整齐,店主微笑着说“这样比较有嚼头”,我们欣然举筷。

这盘羊肉上面没有像本地多数菜馆一样覆盖香菜和生姜丝,坦诚相见,赤膊以待,我仔细品味,其未近而味已至,送入口中,待要仔细咀嚼,却是入口即化。于是再来一筷,羊肉柔中带韧,韧中有脆,再加上店主自制的蘸头,可谓人间美味。汪曾祺曾说“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我认为,乡愁之中当以“胃愁”为最,难怪乎此四方乡亲年底回来必到此处,诱惑得我这个外乡人也循味而来。

说话间,两大盘羊肉已经解决过半,大家举筷的动作也渐渐迟缓。这个时候,来一点小酒亦有画龙点睛之效,只是酒不可过烈,否则会喧宾夺主,衰减感官。数根生姜丝,一壶小黄酒,搅拌温至半暖,缓缓而啜,则可相得益彰,可有“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之境地,只是我们却不能半酣而诗,未免平添诸多遗憾。

谈笑间,一大锅白煨羊肉已经上到桌子中间,浓稠的水雾裹着香气在小间里荡漾开去,抬眼望去,羊汤色如白玉,羊肉上下翻腾,上蹿的热气引得大家脱衣卷袖以待再战。羊汤稠而不腻,在嘴巴里放肆地生发开来,大家大呼酣畅尽兴。东坡居士咏叹:“秦烹惟羊羹,陇馔有熊腊。”我想也不过如此罢了!

乡野小馆,未见经传,却是村庄最深情处!其实,此等小馆最适宜三五好友于冷天小聚,雪天尤佳。人间美好,莫过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