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副刊

向诗而行

□上海 罗光辉

快过年时,乡友胡三元来电,“我们拟出一本荷岭采风集子,想劳驾您写篇序言,不知可否?”我想都没想,便满口答应:行。看到诗集的书稿时,心情却很复杂,几分忐忑,几分欣喜。

荷岭,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承载着我无数的回忆与情感。我十八岁离开家乡,走南闯北,去过好多地方,到过北极,去过“陆止于此、海始于斯”的罗卡角,然而,故乡总在深情地望着我,无论我走到哪里,都能听见荷岭山水的呼唤。翻阅诗集,我看到了大量的唱和诗,读着品着,我浮想联翩……我想起了去年“六一”儿童节期间,诗友们在我家看书留影,品茗谈诗的雅聚时光;想起了金秋十月少年队员为我系红领巾,行少先队员礼,祝我生日快乐的愉悦场面;想起了1600多年前的那场盛宴《兰亭序》。

读这些唱和诗,能读出生命,读出情感,读出美好,读出永恒。

诗人们以细腻的笔触,描绘荷岭的山、水、荷、枫,赋予其灵动的生命。比如,胡三元在《荷岭采风迎宾》诗中写“白象驼仙留永迹,红荷照水溢清芬”,将传说中的仙人王子乔骑白象化为“荷山象石”的典故融入诗中,虚实相生,使自然景观蒙上一层神秘色彩,让人仿佛置身仙境。邓小云的“微信频加期契阔,老歌重唱忆清芬”,能读出诗人们的雅集盛况,黄志平的“仲夏寻诗趣味真”点明了采风活动的诗意与趣味,诗中“子乔化象成神石,德远归田令色芬”一句,巧妙地将神话传说与田园风光相结合,展现了高安的历史底蕴与大自然之美……

有人说: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那是没有诗人,有了诗人,处处都有风景,诗集中,有几十首诗是直接描述我们村或我家宅子的,那些诗我特喜欢。

那天,天下雨,无法在室外采风。诗人们便来到我家,喝茶,抽烟,聊天,看书,嗑瓜子,拍照片,诗在刘罗村的一角捻亮了爱的光焰。感恩每一个有缘相遇的追梦人!

当我往诗集深处走的时候,我读到了陈邦瞻。他是官至兵部尚书的明代著名史学家、诗人。他的诗,以清新自然,情感真挚见长,既有对山水田园的细致描述,也有对人生世事的深刻思考;既有对友情的珍视,也有对家国的感恩。

纵览全书,看得出来,集子里的诗作者应该说大部分都不是职业诗人,写诗只是他们的业余爱好。写好诗,把诗写好是他们的追求,他们想把生活中自己看到的和感知到的记录下来,用诗的形式表达他们的发现。信息化时代,万象纷呈,但真、善、美的终极艺术本质依然存在,我们要做一个仰望星空的诗人,做一个为理想写作勇攀高峰的诗人,做一个有尊严、有情怀的诗人,写出具有中国气派、中国精神,能充分体现生活本质和生命底色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