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 殷国忠
父亲离开我们整整20年了。今年的清明节,尤其怀念。
1936年8月,父亲出生于泰兴城东一户普通农民家庭。自小聪明伶俐,6岁念私塾,16岁被送到县城学中医,20岁回乡行医。父亲年轻时英俊帅气,是十里八乡有名的“风流才子”。20岁大婚,养育两儿两女,我最小。小时候父亲最疼我,有事没事总爱带着我坐上他那“永久”牌自行车,前往工作或闲游的每一个地方。凡是遇到的乡亲们,都会亲切地招呼我叫“二老枪”(兄弟排行老二的昵称)。回来时,口袋总是塞满各种糖果、饼干……
父亲的工作十分忙碌。他在大队部(现在叫村委会)开设了诊所,承担全大队近2000人的医疗任务。诊所里多数时候人满为患,父亲耐心接待每一位患者,询诊、把脉、开方、抓药一气呵成。父亲一般上午门诊,下午赶赴病人家中,为年长的、行动不便的患者看病。遇到急症、重症,还经常深夜出诊。就这样几十年如一日,乡亲们爱戴父亲,尊称他“殷先生”。
父亲重视儿女道德品行教育和文化教育。虽然当时家庭条件拮据,但他坚持让每个儿女都能上学。每当我们学习上遇到困难想退缩,父亲总是鼓励我们坚持到底。别人家有的不让女孩上学,辍学务农,但对我两个姐姐上学的事,父亲从来没有动摇过。在父母的关爱下,我们兄弟姐妹的学历都比同龄人高出一截。
父亲待人宽厚,与人为善。他给人看病,如果不需要抓药,就是免费的;如果用了自种自配的草药,就是免费的;即使对急诊、夜诊等非常辛苦,也不额外收费;还有给一些患病周期长、家庭困难的人看病,经常减免费用。父亲从医一辈子,可以说积善积德一辈子。
记得小时候,有一次父亲给我诵读唐诗《燕诗示刘叟》,解释燕子哺雏的艰辛,让我懂得做儿女要懂得尽孝、做父母要懂得放手的道理。父亲对奶奶非常孝敬,和奶奶说话从来都是轻声细语。父亲用自己的方式爱母亲、爱儿女,也爱乡亲、爱集体、爱国家。他深知有国才有家的道理,先后把哥哥和我都送去参军。父亲从未说过保卫祖国、为国奉献之类的豪言壮语,但他用实际行动表明他的爱国情怀。后来我和哥哥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都在部队奉献了20多年。
1980年以后,哥哥姐姐成年后纷纷离开家门,我1991年底最后一个离家当兵。每次写信、打电话问候,父亲从来报喜不报忧,只是叮嘱我要在部队好好干。2005年6月底,父亲突然吃不下饭,去医院检查竟然已是胃癌晚期!我赶紧把父亲接到南京动手术,但手术结果令人失望。在父亲最后的3个多月里,哥哥、姐姐和我轮流照顾,乡亲们、亲朋好友也纷纷上门看望。我们为父亲举办了盛大的70岁寿宴,让父亲在最后的日子得到宽慰。
感谢父亲给了我们生命,教育我们成长。父亲永远活在儿女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