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5版:小记者

“针”情相传,匠心“童”运

圩塘中心小学开展非遗主题活动

黄莉老师指导小记者开展乱针绣体验

3月25日,常州公益助学联合会·现代快报携手常州单银娣艺术研究院的黄莉老师,走进圩塘中心小学,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乱针绣公益课堂活动。

课堂伊始,几幅精美的乱针绣作品映入眼帘,它们色彩交织,构图巧妙。作为乱针绣这门技艺的传人,黄莉老师详细介绍了乱针绣的起源与独特技法,每一针、每一线都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让我对这门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最让我兴奋的是动手实践的环节。在黄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我学会了挑选合适的绣线、调试针眼、掌握基本的下针技巧。每当一针一线在布上落下,我都能感受到那份来自匠人的专注与执着。尽管我的手法尚显生疏,但每一次尝试都让我感受到这门艺术的灵魂所在。特别是在学习转针技巧时,那细微的动作变化,需要极大的耐心与专注,这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传统工艺的不易。

五(4)班 刁语晗 指导老师 杨霞

你们知道常州三宝是哪三宝吗?梳篦、留青竹刻和乱针绣。我今天有幸见识了其中的一宝——乱针绣。

乱针绣传承人黄老师给我们讲解了乱针绣的历史。乱针绣不仅是江苏三宝之一,还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的创始人是江苏常州人杨守玉。乱针绣运用了横交叉、竖交叉、三角针等针法,让刺绣富有层次感,线条流畅,色彩丰富。它虽然看上去杂乱无章,但实际上乱得有规则。

之后,我们体验了用乱针绣绣蝴蝶。在黄老师的指导下,我们首先用针线在蝴蝶外围绣了一圈,然后用不同颜色的丝线将蝴蝶内部利用乱针绣的针法一针一线地绣好。

乱针绣不仅在于它的图案,更在于它的“乱”。每一针每一线都是十分重要的。这次的活动让我知道了乱针绣这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让我领略到了乱针绣独特的魅力。

五(3)班 陈宇睿 指导老师 刘小丽

乱针绣虽然没有苏绣、湘绣等四大名绣那样悠久的历史,但它的出现却充满了创新与挑战。据说,乱针绣的诞生源于西方油画光影效果的启发,它将传统刺绣的针法与西方绘画的色彩运用巧妙结合,创造出一种全新的刺绣形式。通过长短不一、粗细各异的线条以及错落有致的针脚,乱针绣能够模拟出油画般的立体感和光影变化,既保留了东方刺绣的柔美,又融入了西方绘画的写实与奔放。

制作一幅乱针绣作品的过程极为复杂,需要极大的耐心和专注力。只见专家手中的针线灵活舞动,如同两只五彩斑斓的蝴蝶,在绣布上翩翩起舞,紧紧吸引住了我们的目光。仅用了片刻时间,她便绣出了一朵栩栩如生的紫色花朵,那细腻的纹理和逼真的色彩仿佛让人闻到了花香。

乱针绣果然名不虚传,它像一颗熠熠生辉的星辰,不仅连接了传统与现代,还架起了东方与西方艺术之间的桥梁。

五(6)班 冯艺晨 指导老师 李萍

在老师手把手的指导下,我屏息凝神地将针尖探入素白的绣布。原以为不过是简单的走针引线,谁知第一针就让我犯了难——针脚要斜刺三十度入布,收线时需保持五成力道。这看似随性的“乱针”,实则暗藏玄机。我的手指不自觉地轻颤,额角沁出细密的汗珠,绣绷上的丝线时而纠缠时而松弛,犹如我起伏的心绪。

虽然我们每个人尝试的时间都比较仓促,大家每人两三针合作完成的习作显得很青涩,但那些歪斜的针脚却让我真切触摸到了匠人指尖的温度。

五(2)班 王心悦 指导老师 戴莉

黄老师首先向我们重点讲解了乱针绣的独特之处,这种绣法诞生于1932年,由常州人杨守玉首创,它打破了传统刺绣的平铺直叙,采用长短不一、方向各异的交叉针法,就像在画布上“作画”一般。

最让我震撼的是欣赏乱针绣作品环节。《金丝猴》等作品栩栩如生,特别是那些动物绣品,毛发根根分明,眼神灵动有神,完全不像是用针线绣出来的。这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力让我瞬间爱上了乱针绣。

黄老师教我们绣蝴蝶。看老师示范时,针法一插一拉,反复之间流畅自然,我心想这有何难。可轮到自己上手,握着绣针的手却微微颤抖,毕竟这是非遗技艺,难度肯定不小。刚开始,在老师指导下还算顺利,我还暗自得意,想着回家都能自己绣了。但老师刚离开,我就陷入了困境,根本不知道怎么下针。慌乱中随意一插,结果插错了,瞬间我就慌了神,以为把作品毁了。好在老师及时过来帮我“绣”正错误。

这次体验让我明白,乱针绣的精巧细腻远超想象,我对杨守玉先生的敬佩之情也油然而生。

五(8)班 阙丹婷 指导老师 陈小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