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5版:小记者

墨韵生辉传薪火,方寸化雨润童心

孟河实验小学开展非遗主题实践活动

陶通老师指导大家开展炭精画体验

3月14日,学校邀请到常州炭精画非遗传承人陶通老师,为我们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非遗体验活动。

陶老师亲自示范了炭精画的绘制过程。只见她轻巧地拿起擦笔,蘸取炭精粉,轻轻揉擦,一幅精美的炭精画便逐渐呈现在我们眼前。她告诉我们,每一笔都需要耐心和细心。我迫不及待地开始体验起来。我小心翼翼地用棉花团蘸取炭精粉,尝试在纸上勾勒出简单的线条和图案。由于手法生疏,棉花一直调皮地东跑西跑,想起陶老师说要有耐心,我慢慢静下心来,逐渐掌握了炭精画的基本技巧,绘制出自己第一幅炭精画作品。

这次活动不仅让我们在方寸画纸间感受到了非遗的魅力,更让我们深刻体会到非遗传承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坚守。

三(2)班 徐晨皓 指导老师 臧薇

终于到了自己动手的环节,我的心激动得“怦怦”直跳,拿起炭笔时,手还有些不受控制地微微发抖。

陶老师看到着急的我,特别耐心地一步步指导我,教我怎么控制力度、怎么涂抹出均匀的颜色。慢慢地,我找到了感觉,认真地在纸上涂抹、勾勒,一点点画出随风飘荡的柳条、古色古香的房屋,一幅青砖黑瓦、江南水乡的美景就这样呈现在了我的眼前。

二(3)班 王一涵

我们分小组活动,合作完成一幅喜欢的建筑物。我小心翼翼地拿起炭条,在纸上轻轻勾勒。虽然一开始有些笨拙,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渐渐找到了感觉。我们决定画一座小房子,因为它是我们最喜欢的建筑。我和同学们用炭条画出了房子的轮廓,加上了门窗,然后一点一点地加深颜色,让房子看起来更加立体。画到最后,我发现自己真的可以用炭条画出细腻的线条和阴影。看着自己的作品,我心里充满了成就感。

二(8)班 任恒 指导老师 潘杏丽

活动伊始,陶老师通过生动的图文史料和作品,讲述了炭精画的历史。从她的话语中,我们了解到,炭精画以其独特的材料和技法,能够展现出如丝般细腻的纹理,甚至人物眼眸中的光泽,令人叹为观止。

实践环节是我最期待的部分。在陶老师的指导下,我拿起炭笔,兴奋地在画纸上创作属于自己的炭精画。虽然是第一次接触这种艺术形式,但我感受到了浓厚的创作氛围。炭精画让我在艺术的海洋中,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无尽魅力。愿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能够继续追寻这份美好,传承文化的薪火。

四(3)班 戚茜雯 指导老师 单和芳

陶老师带我们解锁了一种新的绘画艺术——炭精画。这是一种非常有趣的艺术形式,通过使用小棉签或棉球蘸取炭精粉来创作,主要用于人物画像或自然美景的描绘。彩色的炭精画也很神奇,它更多地用于广告宣传,增添视觉上的吸引力。在没有相机的年代,炭精画是人们记录美好生活的重要方式。

在陶老师的指导下,我们亲身体验了创作炭精画。同学们都非常认真和细心地投入到自己的作品中,我们小组合作完成了一幅“春分风景”画。男生们负责用棉球蘸取炭精粉在纸面上摩擦,勾画出画面的大体框架;女生们则用棉签完善细节,每一笔都像是在和作品对话。

四(1)班 潘骏毅 指导老师 王琼琼

陶老师通过图文史料和实物作品,向我们展示了炭精画的历史渊源和技艺变化。大家听得津津有味,时不时发出“原来如此”的感叹。

最令人期待的实践环节终于到了!在陶老师的指导下,我们纷纷拿起炭笔,尝试在画纸上勾勒出属于自己的炭精画作品。虽然是第一次接触炭精画,但大家都表现出了极高的热情和专注力。我起初小心翼翼地模仿着老师的笔触,慢慢地我也开始大胆起来,找到了画画的感觉,感受着炭粉在指尖流淌的细腻触感,仿佛穿越了时空,与这门古老的艺术进行着心灵的对话。

四(5)班 肖安琪 指导老师 汤希芮

在课堂上,陶通老师详细介绍了炭精画的历史渊源、艺术特色和发展历程,我被炭精画独特的艺术魅力深深吸引。

技艺展演环节更是让我大开眼界。陶通老师现场演示了炭精画的绘制过程,从选材、构图到线条勾勒、细节刻画,每一个步骤都显得那么娴熟而精准。在她的巧手下,一幅生动逼真的炭精画作品跃然纸上,令人赞叹不已。

最令我难忘的还是沉浸体验环节。在陶通老师的指导下,我亲自尝试了炭精画的绘制。虽然只是简单的几笔,但炭条与纸面摩擦产生的独特质感以及画面逐渐呈现的过程,让我深深感受到了炭精画的魅力,那一刻,我仿佛与这门古老的艺术形式产生了共鸣。

四(6)班 唐辰宇 指导老师 张荔荔

炭精画又名“炭画”“炭像”,是一门古老的绘画技艺,在悠久的历史中孕育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这么有魅力的炭精画是如何制作的呢?一个木制画架、一盒炭精粉、一支擦笔、一些药棉、一个放大镜再加上一张素描纸,就构成了绘画炭精画所需的全部工具。炭精画主要以揉擦为主要技艺。用擦笔蘸取少量炭精粉在纸上,就可以画出一个小房子。用药棉揉一揉,小房子的屋顶就出来了,再用青色炭粉抹出摇曳的柳枝和远处的大山,一幅美丽的春天景色就在画纸上完成了。

四(6)班 项菲 指导老师 张荔荔

陶老师先带我们“穿越”到古代。他告诉我们,炭精画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古人用天然矿石磨成粉末,再加上特殊材料作画,这样画出来的作品不仅细节像照片一样逼真,而且永远不会褪色。陶老师还展示了古代炭精画的图片,画里的人像栩栩如生,连衣服的褶皱都清晰可见。我忍不住想:“古代人没有相机,却能画出这么厉害的作品,太神奇了!”

终于轮到我们动手啦!陶老师分发了画纸和工具。我们学着老师的样子,先用棉球涂出房子的轮廓,可炭粉总是不听话,蹭得到处都是。我们屏住呼吸,一点一点描出随风飘舞的柳枝,还晕染出水墨色的屋顶。最后,我们用“小黑手”点出嫩绿的柳叶。虽然不如老师画得精致,但陶老师却夸我们:“很有灵气!”我们开心得差点跳起来。

四(7)班 刘正浩 指导老师 朱为华

活动一开始,炭精画非遗传承人陶通老师通过丰富的图文史料和精美的作品,为我们生动地讲述了炭精画的发展历程。那些历经岁月沉淀的作品,每一幅都仿佛在诉说着属于自己的故事,让我对这门古老的技艺充满了好奇。接着,老师拿出了几幅经典的炭精画代表作,细致地讲解起独特的绘画技法。我深深地被非遗传承人的匠心打动,他们为了守护和传承这门技艺,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心血。

最让我兴奋的是实践环节,我终于可以拿起炭笔,亲自体验炭精画的创作。我握着小小的炭笔,手心里沁出了汗珠。可这笔就像调皮的小泥鳅,刚画好的柳叶突然变粗了,想涂屋顶却糊成黑煤球!老师笑着站在我身边,说:“试试这样……”慢慢地,我的炭笔在纸上跳起圆舞曲:轻轻一抹,远山就披上了绿斗篷;当笔尖横着扫过纸面,千万条柳枝竟跟着手腕跳起了摇摆舞。当我的《春分图》完成时,窗外的树叶正沙沙作响,我仿佛看见春风钻进了我的炭精画里。原来炭精画的秘密,是把春天揉进每一道笔痕呀!

五(3)班 郭泽逸 指导老师 谭维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