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 田肃雨
很多人认为,以前中国只有阴历没有阳历,阳历是西方的“舶来品”,其实不然。所谓阳历阴历只是参照太阳和月亮运行周期制定的历法,并无中西之分,古代中国采用的是阴阳合历,只是通常以阴历纪年,才给人以没有阳历的错觉。我们的祖先观察太阳的运行,将太阳在黄道位置划为24等分,每等分15度,精准推算出一年二十四节气,每个节气对应一种气候,人们根据节气能够比较精准地安排农事,实际上每个节气对应的阳历日期是几乎不变的。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是不折不扣的阳历节气,清明是根据天文现象来确定的,而非固定在阳历的特定日期。在清明这天,太阳到达黄经15度,《淮南子·天文训》记载,“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岁时百问》释其名曰,“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水青为“清”,日月为“明”,“清明”二字的原意为清澈明净,清明在春分之后15天,此时气温逐步攀升,雨量也开始充沛,天气清朗,四野明净,是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时节,好一派春和景明之象。清明节既是自然节气,也是传统节日,兼具了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体现了中华民族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祭祖扫墓、缅怀先人是清明。早在西周时期就有在清明时节前后祭扫坟墓的习俗,先是在王公贵族中兴起,后来逐渐扩散到民间,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在这个节日里,人们在祖先的坟茔前清除杂草、修缮墓地、叩头祭拜,献上鲜花、水果、香烛等供品,不仅是对祖先的哀思和怀念,也是对生命的敬畏与尊重。站在墓碑前,仿佛有了一场关于“我们从何处来,将向何处去”的生命思考,只要我们心中留有祖先的影子,他们便未曾真正离我们而去,而是换了一种方式,永远活在我们心中,这或许正是传统文化留给我们最珍贵的礼物。
踏青游玩、享受春光是清明。南宋诗人吴惟信在《苏堤清明即事》中写道:“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生动地描写了人们踏青春游,享受大自然之乐的优美画面。在这个梨花飘雪、海棠铺绣、雨润如酥的大好时节,或携手家人,或邀三两知己,共赴一场与春天的浪漫约会,看“柳丝摇曳燕飞忙”,赏“春草青青万项田”,听“叶底黄鹂一两声”,这般春色美景,怎能辜负?在这美好的春日时光里,荡秋千、放风筝、折柳枝、吃青团,暂时放下尘世烦恼,主动拥抱自然,完成一场将春色揉进时光的浪漫仪式。
顺乎天时、播种耕耘是清明。清明时节,气温日益升高,雨水逐渐增多,正是顺应自然规律,进行春耕春种的好时机,俗话说“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指明了种植瓜类和豆类作物的最佳时机;“植树造林,莫过清明”,说的是清明前后树木易成活、生长快。一年之计在于春,这是个充满希望和生机的时节,只有辛勤付出,才能让每一粒种子都承载着丰收的梦想,才能更好地见证生命的轮回与未来的延续。在这个惠风和畅的日子里,我们不管从事何种职业,都要抢抓时机,用勤奋播种,用努力施肥,用汗水浇灌,在自己的“土地”上铸造可期的未来。
想起了苏东坡的《东栏梨花》:“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时光易逝,人生无常,在这万物清明之时,保持平和的心态,珍惜眼前的美好,像东栏梨花一样保持纯净与淡然,以一颗坦荡的心去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