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5版:副刊

“泡”书店

□宜兴 陶都风

但凡人,性情嗜好各有差别。得闲后有人喜欢摄影、有人喜欢书画、有人喜欢旅游、有人喜欢掼蛋、有人喜欢麻将、有人喜欢垂钓……我的嗜好是读书,而读书背后带来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喜欢“泡”书店。

泡书店和那种走马观花逛书店是有着天壤之别的,因为一个“泡”字,需要的是一种心境和氛围,心理上更多的是随意和放松。“泡”书店,一方面是能淘到自己心仪的书,另一方面则是对当下好书的一种检阅和大概的了解。出差在外,除了公务,闲时我最爱去的地方就是书店了。南京的先锋书店、上海的思南书局、台北的诚品书店、成都的方所书店、无锡的百草园书店、苏州的诚品书店等都颇具特色,这些书店在当地的文化生态中生成并发展,因坚守其文化品位,慢慢就成为了当地的文化地标。尽管这些带有城市文化地标性质的书店我基本都去“泡”过,但论偏爱或说情感认同,我最喜欢“泡”的书店则是那种雅致朴素、门面不大的小书店。

在充盈着浓浓文化气息的陶都宜兴小城,我常去“泡”的书店是城中太平天国王府门口的“三味书屋”。说它是书店多少也有点抬举了它,因为它狭小逼仄,十平方米左右的店堂沿壁排满了书籍,柜上也往往码着一本本新来的书。店主人为之起名“书屋”而不是“书店”,倒显得比较贴切,这也许是书店主人在鲁迅身上得到的启发吧。

在我看来,“泡”什么样的书店、以什么样的心态去“泡”书店,也决定着一个人的品位和读书喜好。我喜欢泡“三味书屋”,不仅是该书店的定位,更在于书店主人陆旭春知识的渊博和待人的诚恳。我成了这书店的常客,几天不去“泡”一下,内心总好像有什么事情在牵挂着。当然,去“泡”的次数多了,购的书也多。近年来,自己的藏书里许多都盖上了“三味书屋”的印戳,如《瓦尔登湖》《缘缘堂随笔集》《浮生六记》《菜根谭》《海子诗全编》《顾城诗全编》《骆一禾诗全编》《诺贝尔文学奖书丛》《美学》等,全是在“三味书屋”泡来的。

对我来说,这些书“有态度”“有温度”“有深度”,把这些书带回自己的书房,彻底拥有了它们,内心才能得到愉悦和满足。我虽然也常为金钱犯愁,但面对心仪的书籍,却也常常是不能自禁的。去了书店,囊中羞涩导致“英雄气短”的毛病是经常犯的。但即便是不买书,在店中泡上半日时光,边随意和书店的老板聊聊边在书柜里抽出想看的书看看,也多少觉得神清气爽。生活中的浮躁和世事的烦恼也全被满屋的书香剔除殆尽了。在书店里泡着,可谓是自由自在,想翻哪本书就翻哪本书,慢慢也会有悠然出世的感觉弥漫心头。许多书,即使是不看整本书的内容,但看看书的前言后语,再随便看上几页内容,对此书也基本是了解了。

泡在书店里的时间长了,也见识了许许多多的书友。讲究书品位的程伟、葛夕生,嗜书如命的吴安良、杨东亮,购书出手豪爽但对书的内容却甚是挑剔的陈碧翔、吴小群等,我们常常会不约而同地在书店碰头,书里的心得和书外的故事也让我们发挥得淋漓尽致。一次,我正在书店里和人闲聊,边上一位步履蹒跚却精神抖擞的民间剪纸老人搭上了我们的话,大家聊了会后,这位老人竟对我十分赞赏,从随身带着的包中掏出了剪刀和纸,兴致勃勃地为我剪了“丹凤朝阳”和“吉祥如意”两件剪纸作品,这样的因缘和老人艺术的情怀着实让我感动,个中滋味也就不是一个简单的修身养性能概括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