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 谢明军
周末午后,阳光正好。我正准备出门去跑步,父亲忽然在我背后喊道:“小军,这个二维码怎么扫不出来?”我停住脚步,回头看到他正拿着手机对着电饭煲的说明书晃悠,眼神里满是疑惑。
我走过去,手把手地教他操作。父亲低头看着手机,小声嘟囔:“我这脑子不够用了,太慢了。”我一愣,笑了:“那你是慢学生,我就是慢先生。”
父亲是个慢性子的人,从年轻时就是。做什么事都不紧不慢,别人三分钟能解决的问题,他非得研究半小时。小时候我背课文,总是气呼呼地看着他一笔一画在我作业本上写着“好好写字”的红色批注,而我急着去看电视,忍不住催他:“爸,快点写啊!”他就笑:“慢工出细活。”
如今角色调换,换我做“先生”,他成了“学生”。可我却发现,要教会父亲用智能手机,比当年他教我背诵《出师表》难多了。但他从不怕学,每天都坚持练习一次,有时还认真地做笔记:一个皱巴巴的纸条,上面歪歪斜斜地写着“微信→发现→扫一扫”。我笑他,他不生气,反而挺得意:“你小时候不也是边学边哭嘛。”
那天晚上,父亲忽然问我:“你还记得小时候你学骑自行车摔了几次吗?”我愣了一下,回忆像潮水涌来。那是一个春天,天气还带着点凉意。父亲一边扶着我的自行车,一边在后面喊:“别怕,眼睛看前面。”我胆战心惊地骑出去两米,回头一看,父亲松手了。我大喊:“你骗人!”随后重重摔在地上,膝盖破了皮,泪水也跟着流了下来。“我当时气你怎么放手,觉得你一点都不爱我。”我笑着回忆。父亲咳了一声:“不放你飞出去,你怎么知道自己能飞多远?”我一下子哽住了。
是啊,他教会了我很多事:骑车、写字、说话、做人……而如今,我只不过是教会他发个红包、视频通话。时间绕了一圈,把我们放在了彼此曾经的位置。
有一次,我带父亲去医院看病。他在挂号机前一脸迷茫,看着排号屏幕发呆。我赶紧过去帮他操作,他低头不说话。回家的路上,他忽然说:“有时候觉得自己跟不上这个世界了。”我心里一酸,说:“没事啊,我不是还在你身边嘛。”他看着窗外的车水马龙,慢悠悠地说:“以前你是慢学生,我是快先生。现在你是快先生,我是慢学生。还好,咱俩谁也没落下彼此。”我望着他满头白发的侧脸,觉得时间真是个神奇的东西。它不紧不慢地,把我们都变成了彼此的老师,也悄悄地教会了我们如何理解、如何耐心、如何温柔地去爱。
现在,每当他在微信上发我一个搞笑表情包,或者学着用语音留言说:“我学会了哦!”我都会在心里为他鼓个掌。是的,他还在学,我也还在学。人这一生,大概就是一段不断学习、不断互相理解的旅程。有时候快,有时候慢。重要的是,我们都愿意一起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