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西安 杨洋
每个工作日的中午,我都会躲进汽车书屋。所谓汽车书屋,其实就是我的小汽车,它停在负三楼的地下停车场,除了上下班时间,停车场鲜少有人走动,只有柔白的照明灯在寂静中发出微弱的电流声。当我锁上车门,蜷缩在座椅上看书时,便不再心烦意乱。
起初,我只是怕车子长时间不开电瓶会坏掉,偶尔花费一个小时去发动车子,碍于地下停车场手机信号太差,便拿了本书打发时间。谁知后来形成习惯,每天中午吃过饭,我就会不由自主地赖在车里,看会书,小憩片刻。
在汽车书屋里,我翻阅着《杨绛传》的过往,经历《呼兰河传》的沧桑,体味了《活着》的意义。阅读于我,更像是看电影,读完后可以在这狭小的空间里进行无限的想象。想象汪曾祺笔下的《一食一味》多么诱人,想象贾平凹《南北笔记》里的山山水水究竟是什么模样。
中午去汽车书屋里的时光,令我收获了久违的平静与踏实。它就像是我的小窝,不被人打扰,将一切忧烦阻隔在外。每每打开车门,一头扎进车椅,灯光穿过车窗落在书页上,微小的灰尘轻快地翻滚,仿佛书面是它们炫彩的舞台,我每一天都在等着这一刻到来。
日子一天天过去,我的汽车里添置了温馨小摆件、暖黄顶灯以及可以怀抱的毛毯。手机里的音乐浅浅播放,手里的书本笔记满满。这种深耕般的阅读快感,是我自大学毕业后再没有过的体验。
我几乎忘了外面是否寒风凛冽、是否酷暑难耐,我只在乎每天读了多少书,后备厢里要不要备点“新货”。也是从那时起,我开始写读书笔记,也发表在一些媒体平台上,为自己购置新书添了点金。
我的汽车在变成汽车书屋前,因为使用频率太低、车龄又大,本是要卖掉的。然而几个月下来,汽车书屋成了我不能放弃的财产。对于爱读纸质书的我来说,一个不被人打扰的书屋,是如今难寻的瑰宝。
汽车书屋像一座会移动的城堡,无论停在哪里,身边的车换了几辆,都守护着车内的宁静。它从不艳羡电车的新颖,也不因为科技的更迭自怨自艾,在每一次出行时都安全抵达,也在每一个晌午,给足了我自由与平和。
我将书扣在脸上,闭目冥想。突觉人生就如同这汽车书屋,无心经营,它便平庸乏味;用心发掘,它便给你额外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