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于无锡市后宅中心小学校园,陶笛清音与《诗经》吟诵交织成韵,学生刻纸作品“玉飞凤”纹样跃然纸上……走进无锡鸿山遗址博物馆,“红领巾“小讲解员正以稚嫩童声向游客讲述“玉飞凤”的前世今生。这是“吴韵传承·馆校共育”项目在学校育人沃土上绽放的朵朵新蕊。
多年来,后宅中心小学与鸿山遗址博物馆携手合作,将博物馆的文物资源与学校教育平台融合,以“资源共享+课程共建+实践共育”三维模式, 推进吴文化传承教育,开展协同育人实践。
资源共享,让文物“活起来”。吴博园将一批拍得收藏在博物馆中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击缶而歌”中的奥运缶中的一尊赠送给后宅中心小学,在2021年该校“百年党史”游园活动中,这尊奥运缶一度成为网红打卡点,师生纷纷拍照留念。博物馆在举办流动巡展时,为学校送来了出土文物缶与温酒器仿制品,这在该校“遇见美·艺术嘉年华”活动中引发师生兴趣,成为一大亮点。
非遗体验活动让传统文化在学生指尖流淌。2023年元宵节的“巧手簪花”点位,孩子们用绒花、丝线复刻古代贵族头饰,他们将自己亲手制作的发饰簪入发间,加深了对诗句“云鬓花颜金步摇”的理解。学子们的浸润式文化体验,使博物馆资源不再是橱窗里的展品,而成为鲜活的学习载体。
课程共建,让历史“燃起来”。馆校联合研发了青少年系列绘本《你身边的国之瑰宝》,将编钟的礼乐制度、缶的宴饮文化转化为趣味短课程。考古图说课上,学生们化身“文物侦探”,通过纹饰推理器物用途;专题讲座中,修复专家展示文物拓印过程,让孩子们对文物“复活”有了更为直观的理解。
在馆校联合开发的“我在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系列课程中,有博物馆里的RAP《本草纲目》、红领巾寻访课程“鸿·博”等。“玉飞凤”前的陶笛演奏《神话》将陶瓷编钟化为五线谱上的音符,《诗经·蒹葭》吟诵与文物拓印相和,构建起跨越时空的艺术对话。“以前觉得文物是冰冷的老物件,现在发现它们会唱歌、会讲故事。”六年级学生刘雪嫣在课程学习感悟中写道。
实践共育,让文化“长起来”。在春季社会实践中,学生们手持“寻宝地图”穿梭于鸿山遗址博物馆,在打卡任务中破解文化密码。在“红领巾小小讲解员”项目中,经过专业培训的孩子们,周末在博物馆为游客讲解文物故事,现场游客不禁点赞:“孩子讲解玉器纹样时的神采,让我们看见文化自信在她心里生根。”
在考古探方体验区里,博物馆相关负责人给孩子们介绍文物发掘的过程、考古工具的使用,孩子们手持挖掘工具模拟勘探,在专业指导下学习勘测、定点;在拓印区域,孩子们学着将一幅幅文物花样印在纸上。这种手脑并用的实践教育,使文化传承从认知层面升华为情感认同。
“吴文化是最好的教育资源,馆校合作,协同育人,让我们找到了教育的新生长点。” 后宅中心小学校长周永强说,这座跨越千年的文化之桥,不仅连接着过去与未来,更在孩子们心田铺就了一条回家的路,一条永远通向文化根脉的精神归途。
邹春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