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3版:读品周刊

无法自拔

《焦虑的一代》 [美]乔纳森·海特 著 赵学坤 译 彭凯平 审校 中国纺织出版社有限公司

□陆远

女儿今年12岁,差不多从她幼儿园开始,我就发现,她对智能手机(乃至一切电子设备)的熟悉程度,远远超过我的想象。与此同时,她对智能手机的依赖程度,也在与日俱增。相信许多家长和我一样,多少尝过智能电子设备在育儿时带来的“甜头”:无论何时,只要塞一部手机或者平板电脑给孩子,就能让他们安安静静地待上几个钟头,不给父母“添乱”。的确,以智能手机、智能手表、平板电脑等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终端设备,在便携性、个性化和互动性方面的优势远远超过以往所有的科技产品。在过去四分之一个世纪里,依托这些移动终端建立起的电子信息系统,彻底改写了几乎所有人的生活方式,并进而改变了人类的发展进程,其规模之大,程度之深,令人难以想象。而受其影响最大的,恐怕要数1995年后出生的一代人,他们通常被称作“Z世代”。

“Z世代”身上有不少醒目的标签:他们是人类文明史上真正的“互联网世界原住民”,是历史上与移动互联网紧密相伴度过青春期的第一代,也是在虚拟世界信息自由度最高的一代人……看上去乘风破浪,凯歌高扬。然而,心理学家乔纳森·海特却用翔实的数据和经验材料揭示了社会事实触目惊心的另一面:“Z世代”也是人类进化史上与真实世界接触最少的一代,更进而成为心理疾病确诊率远超以往的一代。在去年推出的新著《焦虑的一代》中,他警告我们,日新月异的技术进步在人们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已对“Z世代”的精神世界造成了巨大创伤。这样的现象并不止于哪一个或几个国家与地区,如果学校、家长和全社会再不行动起来,亡羊补牢,最终事态将演变成无法弥补的“世界性沦陷”。

海特说,相比于其他动物,漫长的童年是人类祖先通过进化留在我们基因里的一份礼物,理想的童年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自由玩耍。对于个体生命历程来说,面对面的、实时的自由玩耍具有重要的意义:正是通过玩耍,儿童构建和完善了大脑的神经结构,学会与他人保持行为的协调和情绪的统一,并进行社会化的学习。面对面的玩耍具有很好的进入门槛和退出成本,孩子们需要用心去维护社会联结。也正是在这样的玩耍中,儿童学会调动全部身体和精神系统与他人交换信息,接收和解读对方的情绪,给予适当的反馈,最终成长为有血有肉、头脑健全、活生生的“社会人”。

然而,在“手机式童年”那种非面对面的、非具身性的虚拟世界里,孩子们的身份认知、自我意识、情绪模式和人际关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固然打开了体验新世界的大门,却让他们牺牲了成长所必需的关键体验。“Z世代”的孩子每天花费大量时间浏览手机屏幕,通过过度修饰的图像和视频审视陌生人的生活,与家人和身边朋友的接触却日益减少。只需要动动手指和眼球就可以建立的人际联系,是虚浮而脆弱的。这种“一言不合就退群”的虚拟关系,准入门槛和退出成本都极低,造就了看上去骄傲而独立,实际却异常孤独的一代人。海特进一步将“手机式童年”对“Z世代”的伤害归结为四个方面:社会剥夺、睡眠剥夺、注意力碎片化和精神成瘾。

接下来,海特指出导致这一切重要的社会原因:家长、学校和整个社会在现实世界对孩子过度保护,在虚拟世界却过度纵容。一方面,出于对所谓人身安全的过度担忧,父母和社会极大地限制了儿童在现实世界中的自由探索、独立玩耍和承担风险的机会,殊不知磕碰、伤痕和眼泪是成长不可缺少的教具,“一个让人有机会受伤的环境,才可能让人学会如何保护自己,避免伤害”。另一方面,对充斥在互联网世界里的那些不适合孩子发展阶段的信息内容、社交压力和成瘾机制,家长和社会既缺乏足够的警惕,在必要手段上更显捉襟见肘。

在本书的最后,海特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行动建议(例如禁止16岁以下的孩子使用智能手机和开设社交媒体账号等)。不过他更强调,想要真正疏导这场择人而噬无形的信息洪流,需要更宏观的制度设计和社会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