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5版:副刊

听莫砺锋教授谈读书

□南京 汤年华

莫砺锋教授是新中国首位文学博士、南京大学资深教授、江苏省文史馆馆长。在2025年“世界读书日”前夕,有幸陪同莫教授去昆山讲学,途中专门向他请教了阅读方面的问题。莫教授不仅是学术领域的泰斗,更是大众阅读的引路人。

莫砺锋教授坦言他在读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5年间读书最多。那时,在南京大学的学生宿舍,每天清晨即起,与舍友对坐,约定互不打扰,苦读专业书,晚上十一点半休息,也不熬夜。他曾十多次通读繁体竖排四卷本逾百万字的《杜诗详注》,以至于将书页读破多处。工作后,他不打牌、少应酬,除了散步,多数时间都在读纸质书、写文章、改文章。他家的藏书足足有七面墙的书柜。

莫砺锋教授认为读书的本质在于“为己之学”,倡导以经典为根基,在阅读中实现自我提升与文化传承的统一。他援引孔子“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的箴言,强调读书应是为“充实自我”的生命需求,而非外在的功利目标。读书本身即是目的,是人生意义的实现方式。这种无功利性阅读,恰如朱熹所言“读书如煮物”,需以涵泳之心细品,方能浸润心灵,滋养人格。他小时候,在父亲影响下,较早阅读了《红楼梦》《万有引力》《极大值极小值》《趣味数学》《趣味物理》,就是无功利性阅读。正是坚实的非功利性阅读,给莫砺锋教授带来深厚的学养。

莫砺锋教授借用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对经典的界定:经典是“重读如初读带来新发现,初读如重温倍感亲切”的文本。他认为,中华文明的核心经典首推《论语》。《论语》不仅是道德准则,更是一本人格教科书,教人如何在纷繁世界中保持尊严与原则。他也多次引用《孟子》中“治大国如烹小鲜”等经典名句,他在《诗意人生》中,特别推崇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苏轼、辛弃疾等巨匠的作品。

莫砺锋教授提倡阅读需兼容并包:既要扎根于《论语》《杜诗》等本土经典,也要涉猎《堂吉诃德》《物种起源》等西方名著。他强调,跨领域阅读能打破思维定式,如美国学者大卫·丹比通过重读人文经典,发现其对自己人生的深远影响。

莫砺锋教授以朱熹“读书如煮物”为喻,主张先广泛涉猎,再择要精读。例如读杜诗,可先通览《杜甫诗选》把握全貌,再以《杜诗镜铨》《读杜心解》等注本深究其思想与艺术。

他提出“感”与“思”的双重路径:初读时需以情感共鸣切入,与作者心灵对话;再以学者眼光分析文本结构、历史背景。如解读苏轼《赤壁怀古》,既要感受其“人生如梦”的苍凉,亦需理解其背后“江山如画”的壮阔境界。

莫砺锋教授强调阅读需“静心”:远离物质干扰,创造沉浸式环境。他回忆知青时期,正是依靠田间地头背诵诗词的坚持,才在困顿中寻得精神慰藉,最终成就学术之路。

他说,对于个体而言,读书是“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修养提升。他以自身经历为例,指出经典能“如夜航明灯”指引人生方向,苏轼的“一蓑烟雨任平生”教会他在逆境中保持豁达。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南京大学数十位教授编写的《国学文选》,值得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