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5版:副刊

在苏州,见到了“小女儿”

□南京 张峰

将时光的轮盘拨回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法国政府决定改建和扩建艺术宝库卢浮宫。当得知被选中的是他设计的金字塔方案时,法国人不禁怀疑:一个华人,居然要在法国造一座金字塔?

然而,当作品呈现出来时,所有人震惊了,其高超的技术堆叠、穿越古今的观赏效果……令巴黎人乃至全世界的人叹服,称之为“卢浮宫院内飞来的大宝石”。

他,就是享誉世界的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也被认为“创造了本世纪最美丽的内部空间和外部造型”。

2019年5月16日,享年102岁的贝聿铭,在他的家乡苏州走完了人生的最后旅程。而苏州博物馆,是他给自己深爱的家乡留下的一份珍贵的礼物。

可你想不到的是,设计和建造苏州博物馆时,贝聿铭老先生已是85岁高龄了。当经过5年的论证、设计和建设,博物馆于2006年10月落成开放时,贝老将它亲昵地称为“我的小女儿”。

是什么支撑着一位安享晚年的老人再度出山,完成生涯的收官之作?这一被老先生亲切地称为“小女儿”的谢幕之作究竟如何呢?

一个细雨霏霏的上午,我造访了苏州博物馆。

粉墙黛瓦,古色古香,丰富流畅的几何线条,又勾勒出富有现代气息的建筑轮廓,传统与现代交织,古韵与时尚相融,贝聿铭老先生所钟爱的“小女儿”,着实令人眼前一亮,果然不同凡响。

“让光线来做设计”是贝老的名言。博物馆中央大厅屋顶的立体几何形天窗突破了中国传统建筑“大屋顶”在采光方面的束缚,使得整个大厅明亮通透;连接中央大厅和博物馆主展区有一条天窗廊道,光线透过廊道顶部三角形屋顶进入廊内,使得光照自然,色调柔和,细密的光条投影于地面和墙体,并随着太阳的移动而变幻,光影交织,让人感到心旷神怡。

瞧,大厅内的这幅山水画,也许正面看你不觉得什么,可当你走到它的背面,才发现大有乾坤:天啊,原来这竟是光线投射到这些“材料”上形成的图案。真的让人充分领略到什么叫化腐朽为神奇!

而从馆内的这扇纱窗里看一下博物馆的庭院,那朦朦胧胧中透出的江南韵味也足足的。最钟爱的,还是老先生将博物馆置于中式庭院之中,池塘、小桥、假山、亭台完美组合,交相辉映。同时,在整体布局上,博物馆巧妙地借助水面,与紧邻的拙政园、忠王府融会贯通,成为其建筑风格的延伸,一点也不让人感到突兀。

据说,80多岁高龄的贝老接到家乡修建一座现代化博物馆的请求时既激动又矛盾,他希望自己能尽微薄之力报答生育他的那片土地,又担心没有这个能力。

“天地人同源”一直是老先生的建筑设计理念。在苏州博物馆设计前,他仔细翻阅各类资料,察看周围环境,充分了解苏州水文情况和历史典故。还将苏州博物馆设计基调定位为“不高、不大、不突出”,设计精神概括为“中而新,苏而新,不因循,不割裂”。

所有这一切,为的是“建筑应该和它脚下的土地融为一体”。苏州博物馆与忠王府(博物馆旧馆)紧邻,贝老将两园的围墙高度和样式接近统一,融合得很自然。

不仅如此,他还充分考虑到新建筑对紧邻的拙政园、狮子林等大量苏州古典园林的影响,使之与周遭的环境氛围和谐统一、相得益彰。

“简单,不要繁复。越是简单的,自然的,越是美的。”贝老先生将自己的设计理念与中国传统的山水画相融合,借鉴北宋书画家米芾的山水画,用白墙做背景,以石片作为假山,“以壁为纸,以石为绘”,精雕细琢,将苏州博物馆的主庭院,铺就了一幅绘在墙上、浮在水中的3D立体水墨山水画。

融入了自然生态又糅合了江南古韵的苏州博物馆,堪称巧手与自然的共同结晶。

苏州博物馆内,陈列着从远古到近代的陶器、玉器、书画等文物。因时间关系,来不及对馆藏的珍品文物细细观赏,曾经骁勇善战的忠王李秀成的府邸也是走马观花匆匆而过……

看来这好事不在忙中取,所有的遗憾只留待下次参观时弥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