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5版:生活常州

阿来讲述东坡“系与不系”的人生哲学

透露将为常州创作一部关于苏东坡的新书《北归》

阿来给读者签名 邹嘉丞 摄

4月16日下午,常州工人文化宫剧场内座无虚席,700余名“苏迷”与文学爱好者齐聚一堂,共同聆听中国作协副主席、四川省作协主席阿来带来的“龙城讲坛”暨“青果思享会”东坡主题讲座。现场,阿来以其冷静的学术眼光与生动的叙事风格,带领听众穿越千年,触摸到一个更为立体的苏东坡。他不仅讲述了苏东坡与常州的深厚情缘,更揭示了这位千古文豪在“系与不系”之间的精神困境与文学超越。

常州情缘,阿来将创作新书《北归》

“常州是苏东坡最喜欢的城市,也是最爱他、最善待他的城市。”阿来在开场时感慨道。讲座现场700多名“苏迷”和文学爱好者的热情参与,不禁让他想起了当年常州百姓“顾塘迎坡”的热闹场面。“当然我不能跟苏东坡比,作为同样从四川来的晚学,我只是沾了他的光。没想到今天有这么多人来听讲座,非常感动。”阿来表示,当年苏东坡“竹杖芒鞋轻胜马”,如今他穿着一双舒适的运动鞋,跟随东坡的足迹来到了常州。

公元1101年,苏东坡在常州藤花旧馆病逝,终年66岁,这座江南历史文化名城成为他漂泊生涯的终点。阿来两次造访常州,沿着苏东坡的足迹探访古寺、运河与老巷,试图还原这位千年大文豪生命最后一年的心路历程。

阿来表示,苏东坡晚年选择定居常州,既是现实考量,亦是情感寄托。一方面,常州好友钱世雄的鼎力相助至关重要。从海南北归途中,苏东坡便与钱世雄频繁通信,托其购置田宅,最终在常州安顿。另一方面,常州百姓对苏东坡的敬仰与善待,让他感受到“毗陵我里、君子之邦”的温暖。

阿来特别提到,即使快到常州时,苏东坡仍举棋不定,心存一丝北归朝廷的念想,但疾病缠身与政治现实的冰冷,最终让这缕希望熄灭。常州以其包容与温情,成为苏东坡最后的避风港。

阿来坦言,此次常州之行让他收获颇丰:“当地学者赠予的资料与书籍,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我回去会花时间消化学习。”

据了解,阿来将为常州创作一部关于苏东坡的新书《北归》,此书由常州市委宣传部、新北区以及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联合出品。

系与不系,东坡在困境中超越自我

阿来表示,“如果要把苏东坡当成一个文学艺术家来崇拜,光黄州就够了”。就如苏东坡在《自题金山画像》所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阿来强调,苏东坡的文学艺术才能在他相对苦闷或遭贬时得到集中式爆发。尤其是在黄州时期,苏东坡创作了大量杰出的文学作品,如《赤壁赋》《后赤壁赋》《定风波》《记承天寺夜游》等。

彼时的苏东坡远离政治中心,却以笔墨构建起一座精神乌托邦。“大江东去”的豪迈,“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皆是对现实困境的超越。他发明东坡肉,研究酿酒,以美食疗愈身心。

文学家、画家、书法家、美食家……阿来对苏东坡的解读,突破了传统“全才文豪”的标签。“对于苏东坡才华横溢的定位,他自己提供了非常丰富的材料。但如果仅仅从这个角度,那是把苏东坡说小了,说浅了。苏东坡一生所惦记的,还是政治理想。”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阿来认为,苏东坡的一生都在“系与不系”之间进行挣扎。一方面,他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始终怀有“修身齐家平天下”的理想。即便数次被贬,他仍心系朝堂,渴望重返政治舞台。另一方面,现实的挫败与道家的超脱精神,又让他不断寻求自我解脱。阿来以苏东坡晚年崇拜陶渊明举例:“他写下多首和陶诗,试图效仿陶公归隐,却始终未能真正远离政治。”

“他最了不起的是,在不顺利的时候他有他的解脱之道。”阿来表示,苏东坡的困境与豁达、执着与超脱,依然叩击着现代人的心灵。

座无虚席,700多名观众现场聆听

本期活动由常州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常州市委党史工委(地方志办)、常州市全民阅读促进会、晋陵集团指导;天宁区委宣传部(文明办)、晋陵文旅集团主办;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天宁区全民阅读促进会、现代快报承办;青果巷历史文化研究院、运河文化书院协办。

作为常州全民阅读品牌活动,“龙城讲坛”以“思想上解惑、文化上解闷、心理上解压”作为核心宗旨,致力打造公益性、普及性、开放性的公共文化品牌,满足市民多元化的知识需求。

现场,除了“苏迷”外,还有不少阿来的忠实读者。常州大学周有光文学院教师贺与诤坦言:“过去教学中,我们常困于将苏东坡局限于‘文人’的单一维度。而阿来老师以史学家般的纵深视野,将他置于宋代政治治理、经济变迁的宏大图景中剖析,这种‘文脉与国运交织’的解读,为我们打开了一扇认知的天窗。”

市民听众杨超是“龙城讲坛”和“青果思享会”的忠实追随者。“苏东坡在理想与现实的夹缝中寻找平衡的智慧,阿来老师用‘系与不系’四字点透,让我对人生得失有了新的顿悟——原来困顿处亦可生发超越的力量。”张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