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羽
六朝,多说孙吴、东晋、宋、齐、梁、陈。但,也有人说南北六朝,合称六朝。日本学者对六朝还另有说法,也有影响。胡阿祥教授新著《六朝书话》被称作是他《“胡”说六朝》的姊妹篇,聚焦六朝,纵横捭阖,议论风生,引人遐思,颇有不忍释卷一击三叹之慨。
《六朝书话》共有五辑,分为甲乙丙丁戊编,各自命名为概述、考据、导读、追慕、序言与评审等,另有总序、代序、代跋、后记等,计有40万字,洋洋洒洒,清新活泼,蔚为大观。其中的“概述”围绕魏晋南北朝,高屋建瓴,叙述井然,五条线索,七大特征,三个阶段,四个系统,梳理这一乱世纷纭与异象丛生的时代。
三国、西晋、北朝十六国、东晋南朝、南北交争与三方鼎峙,如此勾勒,眉目清秀,言简意赅。深层的分裂局面,复杂的民族关系,频繁的人口迁移,特殊的社会结构,变动的典章制度,多元的文化面貌,怪异的社会风气,片言居要,条分缕析,并非干巴的抽象归纳,而是具体的实例支撑,明彻通透。谈到分裂,阿祥教授说,偏安不等于无为。
就正统之说,阿祥教授征引李焘《六朝通鉴博议》:“若夫东晋、宋、齐、梁、陈之君,虽居江南,中国也,五胡、元魏,虽处神州,夷狄也……王猛丁宁垂死之言,以江南正朔相承,劝苻坚不宜图晋;崔浩指南方为衣冠所在,历事两朝,常不愿南伐。苻坚违王猛之戒,故有淝水之奔;佛狸忽崔浩之谋,故有盱眙之辱。”世人多知淝水之战,奠定南朝多年安澜,而盱眙之战,似乎较少提及。就南北朝时期的中外研究,作者高度肯定陈寅恪、唐长孺、周一良等先辈学者的见识功力,也首肯东瀛学者内藤湖南、宫崎市定、谷川道雄、中村圭尔以及韩国学者朴汉济等人的精深研究,他总结说:东晋十六国南北朝的历史,虽然错综复杂,但其中也有主要线索可寻。此主要线索,在十六国北朝为胡汉问题,在东晋南朝为侨旧问题。所谓“胡”,乃三国西晋时代不断内徙及十六国北朝时代先后入主中原的非汉民族,所谓“汉”,即十六国北朝时代北方之汉族士民;又所谓“侨”,主要指西晋永嘉乱后不断南徙的北方官民,所谓“旧”,主要指南方土著。胡汉之间、侨旧之间既颇多矛盾,又有各种形式的合作。胡汉之间因有矛盾,引起了大量北方人口的侨流南方,侨旧之间因有矛盾,促成了东晋南朝侨州郡县的大量设置;胡汉之间、侨旧之间又有合作,从而十六国北朝得以立国于北方,东晋南朝得以立国于南方。以此,治东晋十六国南北朝史,理解侨流人口以及与之相关的侨州郡县,是为关键。
尽信书不如无书,对古人不能照单全收。胡阿祥教授的“考据”编中,批评陈寿《三国志》之《蜀书》的命名,其他皆称魏书、吴书,记述刘备刘禅父子为何不能称汉书?难道仅仅是因为此前已有班固的《汉书》以示区别?当然了,范晔的《后汉书》在陈寿之后。刘备之汉,是刘邦之汉,是刘秀之汉,避汉而不名,是贬低刘备,有蕴含以曹魏为正统之意。
谢朓是大诗人,备受李白推崇。但谢脁远未到不惑之年就被诛杀,其命运与其舅祖父范晔如出一辙,却是为何?胡阿祥根据《南齐书》《南史》的《谢脁传》认真辨析抽丝剥茧,说透了出身名门的谢脁在刘宋、萧齐高层政治漩涡中的依附、狼狈,举报岳父王敬则,最终还是难逃一死,被人讥讽为吕布、许攸一类人物,而胡阿祥勾勒谢脁的文人样貌,以口讷于言、感激顿挫、好善奖掖、轻视嘲弄等为谢脁画像,简略精当,谢脁其人,栩栩如生。
扬州的隋炀帝陵,《三国志》中的华佗,制图六体的裴秀,撰著《齐民要术》的贾思勰,“金陵有天子气”与“龙盘虎踞”,南京究竟是偏安之都还是进取之都?蒋子文崇拜的由来,谢脁与刘禹锡笔下的南京,刘斧的小说《乌衣传》,对自己老师谭其骧、卞孝萱的回忆,就《拓跋宏评传》《范晔评传》《萧衍》《江苏通史·魏晋南北朝卷》《晋书·地理志》等的审读意见,胡阿祥教授都有真知灼见,见功夫,有性情,而《三栖四喜斋之书事》细数自己的治学领域、书斋雅事,轻松洒脱,趣味盎然。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某年,在施耐庵与郑板桥的故乡兴化,听胡阿祥教授说乾隆帝的《河下叹》而对运河的慨叹,谈孙权的墓地为何称之为坟而不说陵的愤愤不平,与范金民、马俊亚等一起畅饮纵论中的神采奕奕,恍然如梦鸟空啼,且听阿祥说六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