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副刊

张医生

□南京 张福敏

“赤脚医生向阳花,贫下中农人人夸,一根银针治百病,一颗红心暖万家。出诊愿翻千层岭,采药敢登万丈崖,迎着斗争风和雨,革命路上铺彩霞。”这段歌颂赤脚医生的歌词,出自上世纪70年代著名影片《红雨》的主题曲,它生动地概括了当时农村基层医务工作者——赤脚医生的工作状况和社会影响。在我儿时的记忆里,我们大队的张医生就是这样一位每天背着红十字药箱,行走在田间地头的赤脚医生。

张医生名康斌,我们大队叫仙坛,四面环山,地处偏僻,大队有四个村子,2300多人,村和村之间最远距离有2.5公里。上世纪60年代末,张医生初中毕业后,在孔镇卫校受了些培训,便回村成了我们大队的赤脚医生,也是我们大队的第一个医生。张医生每天背着药箱,走村串户,村中老人小孩行走不便,他便上门诊治。村里谁家有个头疼脑热,他总是随叫随到。有时半夜出诊,就提着马灯,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田埂上。他常说:“治病救人,马虎不得。”

张医生言语不多,诊脉时却极轻极准,药到病除,是村民健康的守护神。我母亲在我出生那年,因胆囊炎进行了胆囊切除手术,却因此留下了后遗症而常常发作,母亲发病时,疼得在床上不停地翻滚,豆大的汗珠从额头上滴落下来。张医生也就成了我们家的常客,也成了母亲的救星。只要张医生一到,给母亲打完针吃过药后,母亲的病就会很快缓解下来。无论寒冬酷暑,还是刮风下雨,张医生每次都是随叫随到。记得那是个腊月天,母亲的高烧总不退。屋外北风呼啸,雪粒子打在窗棂上噼啪作响。我正急得团团转,忽然听到院门“吱呀”一声,张医生披着一身雪花闯了进来。他的鞋早被雪水浸透,却顾不上脱,径直走到母亲床前。那双布满老茧的手,轻轻搭在母亲滚烫的额头上。“没事,还是老毛病。”说完,他转身从药箱里取出注射器,接着拿起药瓶……昏黄的灯光里,他的身影在土墙上投下晃动的影子,针头如同灵动的小鱼,快速而精准地扎入母亲的肌肉。我蹲在灶前煎药,闻着苦涩的药香,听他叮嘱:“夜里要记得换毛巾,这药得温着喝……”

张医生的药箱总是很旧,漆皮剥落,边角磨损,内里却整整齐齐码着各种药品与器械。即便在他退休被返聘成为一名村医后,却仍旧背着旧药箱,走村串户。那药箱经年累月地背着,竟背坏了一个又一个。“药箱旧不旧没关系的,能给村民治好病才是紧要的。”他总是这样说道。张医生有一个癖好,便是为村民建立健康档案。老年档案、慢性病档案,一应俱全,整整齐齐排在书柜里。“有了档案,才好提醒他们定期检查、吃药。”他说这话时,眼睛必是眯着的,皱纹里夹着笑意。十多年前,我去张医生的诊所采访,墙边立着两个旧书柜,一个书柜摆满了医书,另一个柜子整整齐齐码着数百个牛皮纸档案袋。“这些健康档案都是有关我经常看病的村民。”他见我盯着看,便抽出一袋给我看。里面是泛黄的病历纸,记录着某位老人二十多年来血压的变化。纸页边缘有深褐色的指印,想是经常翻看的缘故。“张老汉该换药了”“刘婆子的孙子要打预防针”……他总这样自言自语。

五年前,张医生走了。在生命的最后一年,他还忍着剧痛给上门的村民看病。张医生出殡那天,村里男女老少都来了,我看见他的药箱静静地摆在灵前。阳光透过窗户洒在上面,那些磨损的痕迹,仿佛在诉说着张医生背着药箱行走乡间五十二年,默默守护村民健康的动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