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长丰 刘宏江
蝉声启,夏正浓。蝉,夏日里的歌者。每当听见第一声“知了——知了——”悠长的蝉鸣,就知道高温酷热的夏日已经到来了。
蝉的体型虽小,但嗓门儿极高,音调拖得老长、传得很远,展示出一鸣惊人的强大统治力。越是酷暑难耐的响晴天,栖伏在梧桐树上的蝉叫得越是起劲,音阶始终在高八度区间游走,甚至可以用声嘶力竭去形容。夏日幽静的村庄,因此起彼伏、喧闹不息的蝉声,而多了几分生气。
套知了,是我们少年生活的一大乐趣,孩子们常常被那盖过一切虫吟鸟唱的蝉的声浪所吸引。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循着蝉的嘶鸣声,想着法子满村捕蝉。无奈,蝉的警惕性极高,视觉太过敏锐,外界稍稍有一点惊扰,蝉的歌声便戛然而止,让你很难发现它的踪影。蝉还生着一对与飞鸟可以匹敌的薄薄蝉翼,感觉危险来临时,便倏忽飞走,躲进另一处深沉的浓荫里,继续它嘹亮而热烈的歌唱。所以那时,我们对蝉的追捕,多半是徒劳无功。忙活半天,往往只能寻到几只粘在树干上透明发亮早已风干了的蝉蜕聊以自慰。蝉蜕攒多了,可在走村串乡的货郎挑子那换几粒香甜的糖豆吃。
曾经,翻阅过一篇关于蝉的科普文章。原来,这看似不起眼的小小昆虫,却有着非同寻常的传奇一生。蝉生命中绝大部分时光,都蛰伏于地下潮湿的泥土里,在漫长的黑暗与孤独中泅渡。据说,一只蝉,从蝉卵到柔弱的幼蝉,在地下蛰伏四至七年,甚至十几年,才能破土而出,重新回到树上。而所谓“金蝉脱壳”,是指蝉在蛰居地下和钻出地面后,要经历四至五次痛苦脱壳。一次次脱胎换骨,才艰难地蜕变发育为成虫。是夏日炽烈的阳光和灼热的空气,赐予它无穷的力量,让它亢奋不已,让它感受到生命的欢愉。从清晨到日暮,蝉儿终日不知疲倦地尽情吟唱,直唱到嗓音嘶哑。从一只蝉的身上,可以感知生命的坚忍与顽强。
蝉栖于高枝,卓然不群,餐风饮露,居高声远,余音袅袅。蝉有君子那种性情高洁的操行,因而备受尊崇。在古代,人们常以玉蝉作为吉祥的饰物,随身佩戴,以显示自己的清俊高逸。
蝉,也受到历代文人墨客的喜爱,被赋予丰富文化内涵,视为纯洁、清高、通灵的象征,无数次出现在古典文学作品中。“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描写鸣蝉的古诗数不胜数,尤以唐人虞世南这首《蝉》最为有名。诗句凝练传神,比兴巧妙。诗人托物寓意,以秋蝉高洁清远的品性自况。
蝉的生命周期十分特殊,特别是其孤寂的地下生活阶段和艰难的羽化过程,被赋予生命重生和蜕变的象征意义,这与禅宗追求的精神觉醒和内心宁静不谋而合。“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静,并非无声无息。蝉声鸣鸣,禅意幽幽。从风水学角度来说,高亢、悠长的蝉鸣声,能够驱散身边的负能量,带来宁静祥和的氛围,被视为吉祥之音。
“一闻愁意结,再听乡心起。”我发现,一个人的心境,往往随着光阴变幻、年岁渐长而不断发生改变。少年时,感觉聒噪刺耳、单调乏味的蝉鸣,如今听起来,却是那么悠扬,那么美妙,声声入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