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 李海燕
她长着一张娃娃脸,脸部弧线圆圆的,脸上像砂纸,蒙着一层细沙,脸蛋红扑扑的,眉眼中有英气。黑而密的马尾挂在脑门后面,像是树木的根须,但又比那要蓬松些。
“你选一本书吧。”我指了指纸箱。纸箱里面是我们为参加乡村校园阅读活动的孩子们准备的书,一本一本挑出来的。
她在《我的阿勒泰》和《太白金星有点烦》之间挑选,这边放不下,那也不想丢。我跟她说:“两本书都很有看头,你可以看几页试试。这些书都是给同学们的,后面还可以找同学交换了读。”最后她选了《我的阿勒泰》。
然后,她就开始跟我说话。她很喜欢看书,但也不是每天都离不开的那种。我问她喜欢看哪一类的书,她说自己“正经”的书看得少,“不正经”的书看得多,大多是在电脑上阅读。最近读的书是《哑舍》,还有一些网络小说,不过名字太长了,只记得情节,说不上名字。她对电视剧《莲花楼》很着迷,所以把小说也读了一遍。后来,我查了查,《哑舍》是系列漫画,写少女爱读的纯爱、爱看的美颜以及爱嗑的CP。
她读纯文字的书,不太能看进去,情节特别精彩的除外,更喜欢带图片的书,或者搭着电视剧、动画片一起看。
我问她:“那老师推荐的书,读不读?”她回答,老师和学校推荐的书不好读,但她有办法,她会制造一种“偷偷摸摸”的感觉来读,在补习班老师上课时偷偷地看。在她的筛选机制中,观看图画图像优先于看文字图书,看文字图书优先于上补习班。这个排序对于少男少女的自发选择来说再正常不过了。
我问:“爸爸妈妈带你一起看书吗?”她说,爸爸喜欢看网络小说,妈妈会和她看同样的书。他们会在她读书的时候纠正她的坐姿,不时地说两句“背挺直”,有点破坏阅读心情。我正想宽慰她,她忽然来了一句:“我已经看破红尘了。”说完,她笑笑,接着问:“老师,我还可以再拿一本书,给我的弟弟吗?”我看看她孩子气的模样,想着她说的“看破红尘”,愣了一愣,“这些书,只能给参加活动的同学。”她点点头。我问她:“是你亲弟弟吗?”她说是表弟。
后来,她和同学一块儿,大家交换看着彼此手上的书,到了孩子们该吃晚饭的时间了,他们还站在那儿讨论,你一言我一语,哪本书好看,哪本书也好看。老师来催吃饭了,他们还不想走。
那天,直到半夜,我才从窗口看到了三分之二的月亮,发着三分之二的柔光,几天前的满月我反而没有留意看到,再过几天,便是残月,接着又是新月……阅读也是,增增减减,去去留留。我想着,《我的阿勒泰》这本书,少女可一定要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