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副刊

情牵三代小人书

□南京 朱东明

周末,我满心欢喜去儿子家吃饭。刚推开门,就听到儿子训斥孩子的声音。只见刚上一年级的小孙子耷拉着脑袋,可怜兮兮地站在一旁。这小家伙平日调皮得像个不停歇的小马达,真不知又闯了啥祸。我悄悄进屋,在一旁静听。

听了会儿,我明白缘由了。周末儿子给孙子整理书包,发现里面有三本绘图故事书,也就是过去说的小人书。一本《巴啦啦小魔仙》,一本《钓鱼郎和龙女》,还有一本竟是《鸡毛信》。看到《鸡毛信》,我很吃惊,这可是我们六七十年代耳熟能详的红色经典,小英雄海娃送鸡毛信的故事,当年感动得我热泪盈眶。

儿子还在数落:“一年级就看这些闲书,语文、数学成绩能好吗?心思都没放学习上!”小孙子眼眶泛红,可怜巴巴朝我使眼色,那眼神仿佛在喊:“爷爷,快救我!”我赶忙打圆场:“先吃饭,吃完饭再教训,孩子正长身体,饿着肚子不好。”可儿子不依不饶,凶巴巴命令孙子:“不行!先写保证书,保证不再看这些闲书,才能吃饭!”

我心里恼火,拉着儿子胳膊拽进里屋,严肃道:“别太过分,适可而止!你小时候不也痴迷小人书吗?说不定是遗传。你还记得三年级老师叫我去学校办公室的事儿吗?”儿子愣住,张着嘴半天说不出话。

那是2005年,儿子上小学三年级。一天,班主任汪老师一脸严肃地把我叫到学校办公室,语重心长地说:“您家孩子对小人书太痴迷,下课看,上课还偷偷看,没法专心学习,成绩下滑,作业好多没完成。我没收了好多本。”说着,老师拿出一摞小人书,有《机器猫哆啦A梦》《铁臂阿童木》《足球小将》等。老师担忧道:“希望您好好管管孩子,这阶段学业为重。”

放学后,我在他书包又翻出两本,当时我火冒三丈,狠狠揍了他一顿,揍得他哭爹喊娘。从那开始,他书包没再出现小人书。后来我才知道,他上课不敢看,课余仍偷偷看,还藏在同学书包。寒暑假,他就往新华书店跑,看书看得如痴如醉。有次,我听到他打电话跟同学说:“书中情节太精彩,主角一路过关斩将,帅呆了!”他那兴奋模样,我至今印象深刻。

我们从房间出来回到饭桌,小孙子又活泼起来,刚被训的事早抛脑后。饭后,小孙子仰头,忽闪着大眼睛问我:“爷爷,你小时候也爱看小人书吗?”我轻轻摸他头,思绪回到上世纪70年代初我上小学时。

那时农村条件艰苦,学校没阅览室,可我对小人书喜爱至极,想尽办法找来看。我看过《小兵张嘎》《小英雄雨来》《神笔马良》,大多是革命历史题材,也看过《鸡毛信》。或许因为看这些小人书,我长大后一心想参军。记得入伍那年,南方边境战事吃紧,我毫不犹豫投身军营,就想像小人书里的英雄一样保家卫国。

那时,想看更多小人书,得自己先有一本才能和同学交换。节假日走亲戚,我总缠着亲戚家哥哥姐姐:“有小人书吗?借我看看,保证很快还。”有时,我还偷偷拿家里几个鸡蛋,去小镇供销社换一本。供销社东西五花八门,小人书却放玻璃柜里,不像现在新华书店能随意翻阅。

星期天,大人让帮忙做家务,我总找借口跑出去,到小镇找摆书摊的。一块门板摆满小人书,摊主懒洋洋地说:“看一本5分钱,只能当场看,不能拿走。”家里大人发现我沉迷看小人书,没少责骂:“整天看闲书,不务正业,能有啥出息!”甚至动手打过我。老师也没收过我的小人书,可小人书里鲜活人物、精彩故事太有吸引力了,我忍不住。后来上课不敢看,课后还是偷偷看,和同学互相交换,分享看小人书的快乐。直到中学,我偶尔还翻翻那些小人书。

小人书,如一条无形丝线,将我们三代人的记忆与情感紧密串联。它承载着不同时代的欢乐与梦想,像无声见证者,注视着我们成长。从我的童年对英雄的憧憬,到儿子青春的热血激情,再到孙子童年的奇幻遐想,都刻在这小小书页上。每一本小人书,都是时代剪影,用独特方式诉说岁月故事,让这份跨越时空的情感纽带愈发牢固,绵延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