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3版:读品周刊

一个意大利人的中文修养

《气呼呼的小词典》 [意]老安 著 卢悦 绘 文汇出版社

□思郁

在网上流传的为数不多关于王小波的影像中,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一个意大利人在1996年采访他的片段。采访者并未露面,只有画外音,普通话很标准,如果不是王小波话中提及他的身份,我们大概很难意识到他是意大利人。采访者在访谈中询问王小波的文学师承,王小波就笑着说了一句,我不是恭维你们意大利人,我比较喜欢意大利小说家卡尔维诺。这个采访的意大利人就是老安,本名安德烈·卡瓦祖蒂,一位意大利的摄影师。

用摄影师这个单一身份来概括老安当然是不够的。老安是自小对中国感兴趣,小时候在世界地图上看到大片的中国就感到好奇,他想来中国看看。他去威尼斯大学学中文,老师劝他别学,说中文太难了,比骆驼穿过针眼都难,即使你学会了也去不了中国,即使你去了中国,中国当地有成千上万种方言,你也听不懂。老安不信邪,1981年就来到中国生活,拿了奖学金,在复旦大学学习中文,每天假装上课学习,实际上整天跑出去拍照。他的中文为什么比其他人好,我觉得不仅仅是从课堂上学到的中文。他在第一个假期就跟同宿舍的苏州同学打成了一片,喜欢挂着相机钻进了苏州的大街小巷。他的中文是生活的中文,是活生生的中文,是跟人打交道,一来一往的中文。

前两年他还出版过摄影集,拍摄了不少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影像,他还是导演,拍过很多纪录片,涉足过影视行业,他跟艺术家群体很熟,很早就跟当代的先锋艺术家有过合作,他采访过很多中国作家,王小波、阿城、余华等等。这是个爱好兴趣广泛的摄影艺术家。他在中国生活四十多年后,用中文写了本书,叫《气呼呼的小词典》,收录了九十多个词,用词典的形式概括了他来中国生活四十多年的各种经历。

不得不说,老安的中文是真好,不看国家,不看照片,只读文本,你一定会把他当成一个地道的中国人。他的语感很好,这真不是吹的。大多数外国人在中国生活了很久,可以讲流利的中文,正常的交流没啥问题,但是能写作的大概不多。去年有本书叫《我用中文做了场梦》,作者亚历,也是意大利人,90后,混迹豆瓣,用中文写了他搬来中国生活六年之间发生的故事。两位作者都是意大利人,大概也是巧合,好像意大利人学习中文比其他外国人强。不过,老安的中文有很强的地域性,这个大概也跟他长时间生活在北京有关,他的语言都是京腔,像王朔、王小波的小说,喜欢使用短句,铿锵有力,幽默,乐观,喜欢抛出一个句子扔在地上,想听听回响。画家刘小东形容老安的中文好到什么程度,“只说半句,嘟嘟囔囔的,该笑的大家也笑了,该传递情感的也递到了”。

举个例子,比如在“吃饭”的词条里,他形容一场热闹的饭局:“饭菜噼里啪啦地争先恐后成型上桌。这会儿所有人该看电视的看电视该抽烟的抽烟该玩耍的玩耍,桌上拥挤的碟碗拼命地冒热气。后来大概会有一两个人先上,交着二郎腿一边抽烟一边用筷子懒洋洋地夹一两颗花生米。等人到齐了,先倒酒,举杯,干杯。已饿得过头的肚子瞬间被烧烫了、发酸,饭菜已凉了。”这个场景已经是小说家的写作和观感了,画面感十足。你敢信这是一个意大利人写的中文?

《气呼呼的小词典》收录的词条大都是非常普通的词条,但是因为跨度比较大,所以描述的场景历史感很强。每个词条后面都有时间记录,最早的上世纪八十年代,瞬间都能把你拉入到那个过去时代生活的场景当中。他描述了来中国留学之后的那些事件,在复旦大学的时候,就敢偷偷去成都、昆明、海南、三亚。那个时代三亚没有旅馆接待外国人,他只能流落街头,或者托朋友的朋友家里蹭过夜。有一次,最具幽默性的反转来了,半夜三更被警察抓住。本来以为要吃牢饭了,没想到警察同志安排他住进了漂亮的房间,结尾是:“我们在那儿住了一周,吃海鲜,摘椰子,游泳、晒太阳。”

一个老外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在这里生活了四十多年,成家立业,有了中国的妻子和孩子,跟中国的艺术家打成了一片。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老安已经超脱成了一个世界主义者,中国的文化和语言文字塑造了他。

这本小词典一个下午就可以读完了,但是如果你要知道,这本小书承载了一个意大利人四十多年在中国生活的经验,大概又会多读几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