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肃处理个案的重要性,自不待言。举一反三地梳理此类问题,查找根源,进行系统性、常态化的治理,至关重要,刻不容缓
5月11日,国家安全部微信公众号发文,披露一起 “高校学者为发论文偷贩涉密敏感数据”案件细节。
境内某高校学者李某主动联络境外某非政府组织,以内部数据为筹码,意图换取在国外知名期刊发文机会、提升自身学术知名度。好在国家安全机关掌握相关证据后,及时阻止了这一行为,消除了泄密风险隐患。
令人震惊的是,为了发表“重磅论文”,李某已经到了利令智昏的地步。尽管他深知,境外某非政府组织人员所需某校外合作企业相关数据属于涉密敏感数据,且管理严格、严禁外流,但他依然托关系,将其学生安排进入该公司实习,违规收集和分析相关数据。在李某眼里,个人发论文居然重于守护国家秘密安全,作为学者的素养哪去了?人格哪去了?
换个角度看,对李某的所作所为,校方知道多少?平日里的内部管理力度如何?相信公众会有一个客观的判断。
李某的一系列“动作”,看似是私人行为,但严格来说,依然是利用公职身份影响力和公共资源实施的。在某些管理环节上,是存在漏洞和隐患的。
值得一问的是,假如李某不是以偷贩涉密敏感数据这种涉嫌违法犯罪的方式争取发论文机会,而是施展其他手段——例如围绕“人脉资源”长袖善舞,且避开“雷区”、手法更加隐蔽,结果又会如何?
近年来,高校学术研究领域出现了一些乱象。近期,“上海交大一教授被举报学术霸凌”“重庆大学本科生发14篇SCI论文”等事件引发公众强烈关注。相关学校已经公开做出了回应,其中,重庆大学更是针对论文和专利署名不当的行为进行了严肃处理。
不可否认的是,类似事件表明,一些高校对于学术研究领域缺乏监督监管,导致乱象滋生。显然,无论是导师涉嫌霸凌学生、把学生当“私活助手”,还是坐享其成地享受论文第一作者待遇、为孩子大开“近水楼台”的门,都不仅反映出一些学者的私德有亏,也反映出其擅长利用特有地位制造“独立空间”、对学生说一不二的问题。
严肃处理个案的重要性,自不待言。举一反三地梳理此类问题,查找根源,进行系统性、常态化的治理,至关重要,刻不容缓。学术研究的严肃性、权威性,绝不能被学术不端行为破坏,学术研究的一方净土也绝不容歪风邪气玷污。
打着加强学术研究、呵护集体利益的旗号百般腾挪、设法自肥,这种无耻行径,当早日绝迹。
现代快报/现代+首席评论员 戴之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