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 濮端华
世界读书日这一天,应邀参加一个读书坊活动,主题是“探寻文字背后的故事”。策划者之所以确定这样的主题,我想一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这个主题中隐含了三个逻辑命题:第一,文字背后一定是有故事的;第二,作家把故事变为文字一定是有原因的;第三,这个原因一定是需要联系不同创作背景去探寻的。那么,作家是如何把故事变为文字的呢?特邀嘉宾、著名编剧王丽萍老师聊得最多的是“创作的冲动”,她试图用激情、追求、责任来诠释自己的创作冲动。
其实,生活就是故事,故事就是生活。每个人每天的生活都会有故事发生:有的故事平淡如水,有的故事惊心动魄;有的故事按部就班,有的故事光怪陆离;有的故事把人生推向巅峰,有的故事让人生滑向深渊。创作者要把生活中形形色色的故事变为笔下活灵活现的文字,这当中必然是有一种冲动在驱使:当创作者的思想情感与故事中的人物场景对撞时,他的心头就会涌动起创作的期待、激情与欲望,手指在键盘上的飞舞恰似灵感的狂欢,创作的快感源源不断,实在令人心醉神迷。此时的他就会沉浸于无穷的自信中,像诗人般炫丽,如繁星般闪烁。
王丽萍老师的讲述跌宕起伏而又富有文采,既扣动了我的心弦,更启发了我的思考。创作的冲动首先是一种表达的冲动,表达是个体通过语言行为传递自身需要、情感或欲望的心理需求。这种需求促使人们运用语言知识对材料进行重组与创造,以实现自我表达的目的。创作者把故事变为文字,首先就是基于表达的需要,当这种需要累积到一定程度,便会形成强烈的冲动。这种冲动常常让创作者“不吐不快”,即便是在非常有限的条件下也要把故事“讲”出来。英国作家J.K.罗琳在火车旅行中,看到窗外一个戴眼镜的小巫师的形象,瞬间萌生创作哈利·波特的冲动。这个冲动的闪现成为小说《哈利·波特》诞生的起点。中国作家余华听到一首美国黑人的歌曲,歌曲中黑人对命运的平和态度启发了他,让他一鼓作气完成了小说《活着》中“富贵”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
创作的冲动也是一种分享的冲动。写作,对个人而言是一种自我表达,对受众而言则是一种精神分享。作者只有把作品充分地与受众分享,才能最终实现创作的社会功能。作家之名,源于作品之名;作品之名,源于受众之誉。几乎所有作家的创作,都会有一种分享的冲动在助推。正如一位网络作家所言:“我始终相信,文字总是有温度的,读者的点赞、收藏和评论就是传递温度的火种。当后台跳出新增关注提示,仿佛看见陌生的心灵在手机那端与我共鸣。特别期待看到评论区里你们的认可和异议,或是关于某个细节的深度讨论——那不只是简单的数据增长,而是跨越次元壁的思维碰撞。那一刻,所有的疲惫都化作手心里的余香。”
创作的冲动还是一种职业的冲动。专业创作者和业余创作者的最大不同,就在于前者是以创作为生,视创作为事业,视创作为生命,视创作为责任,视创作为良心。专业创作者常常有作家、记者、评论家之类的社会身份,这种身份内化于心,就形成了一种强烈的职业认同和创作自觉。一旦碰到好故事,就会产生创作的冲动,并在表达和分享这种冲动的过程中实现职业精神和职业价值的自我确认。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谈及创作的动机,其中就有这样两条:一条是要揭示事物的真相,保存事实供后人借鉴;另一条是试图通过文字引导人们的思想,推动社会向某个方向前进。这两条,恰恰为创作者的职业冲动提供了理论诠释,也可把它理解为创作者的职业理想。
探寻文字背后的故事。殊不知,创作者把生活的故事变为生动的文字,多是由表达、分享和职业的冲动开始的。访谈交流中,大家还由创作谈到创业,其实对于许多成功的创业者而言,他们朝着目标迈进的第一步,往往也是源于一种内在的冲动。这种冲动,本质上是对生命价值的追求,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对创新创造的力行。这种冲动,既是探索者的明灯,也是成功者的密码。如果想要成就美好人生,那就保持一份理想主义的冲动并把它变为脚踏实地的行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