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守涛
近日,著名作家胡学文新书《龙凤歌》由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此书是凤凰文学奖首奖作品,也是胡学文继《有生》之后又一长篇力作,非常值得关注、阅读。
据说《龙凤歌》最早的标题是《龙凤图》,但后来被改成了《龙凤歌》,因为“‘图’有点静止、僵化了,‘歌’是带有过程的”。那《龙凤歌》究竟为谁而歌呢?首先为书中主人公朱灯朱红这一对“龙凤胎”家庭而歌。《龙凤歌》以中国北方乡村为背景,主要讲述了朱灯朱红这对“龙凤胎”的人生故事,以及其背后朱家几代人的身世命运与人生悲欢。上卷、下卷内容分明又联系密切,上卷主要书写的是朱灯朱红父母结缘及抚养子女的故事,下卷则主要书写朱灯朱红自身的成长、奋斗。两卷合起来,便是一曲社会变迁的家庭合唱,一首家族几代人的人生讴歌。
而朱灯朱红这对“龙凤胎”家庭非常有代表性,典型地代表了中国式家庭。如朱灯朱红母亲马秋月看似特别,她不太擅长农活而喜欢画画、剪纸还经常梦游,但她有了儿女后却像中国所有父母一样将自己的重心都放在孩子身上,像中国所有父母一样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而朱红也像中国大多长女一样勇于承担家庭重任,甚至将自己上学的机会让给弟弟朱灯。朱灯则看似懦弱,但在关键时刻也肩负起自己对家庭的责任,尤其是对母亲极为孝顺,为此甚至像很多中国儿女一样有“善意的谎言”。从这个角度讲,《龙凤歌》也是中国式家庭之歌,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之歌。
而龙、凤还是我们民族的重要图腾,《龙凤歌》也写出了我们民族的“生命密码”。如果说《有生》是“百年中国的生命秘史”,那可以说《龙凤歌》则唱出了“百年中国的生命秘声”,包括精彩反映了我们民族的文化、生命的坚韧、中国式家庭等。因此,《龙凤歌》也可以说是我们的“民族之歌”“生命之歌”。
虽然《龙凤歌》像《有生》一样也是一部描绘“百年中国”的著作,但它不再强调百年历史的浩阔,而是深入勾勒几代人在时代长河里的心结、命运,即注重反映时代变迁。如书中明显地描绘出,马秋月为代表的这一代传统国人更注重家庭,其儿女朱红朱灯这一代人则纠结于家庭与自我之间,罗毕干为代表的新时代女性则更注重追求自我。因此,《龙凤歌》也是一部“时代之歌”,从上世纪初一直“唱”到当下。“《龙凤歌》既是对乡土中国的深情回望,也是对现代性困境的深刻反思,从这一层面来说,这部作品担得起‘突破’这一评价。”
另外,像胡学文的其他作品一样,《龙凤歌》也是一首大时代中的普通人颂歌。《龙凤歌》中的人物都是普通人,但他们都通过自己的方式歌唱人生掌握命运。如马秋月通过画画、剪纸找到自己人生乐趣,马秋月丈夫朱光明通过做木工寄托自己人生梦想,朱灯通过写作救赎自己,朱红通过投身服装事业改变命运。从这个意义上讲,《龙凤歌》也是命运之歌,对我们当下普通人如何应对大时代也颇有启发。
与胡学文其他作品不同的是,《龙凤歌》还是一首女性觉醒之歌。《龙凤歌》书写了四代女性的命运觉醒之路,都非常有时代色彩。首先是出生于民国的麻婆子,她虽是妓女出身却非常乐观豁达尤其是擅长讲故事,将自己活成了传奇。其次是出生于上世纪中叶的马秋月,她通过画画、剪纸、抚养子女等方式追逐“一只纯白的兔子”,最终也追逐到了。再者是生于上世纪下半叶的朱红,她通过自己的努力、坚强获得了事业上的成功和人生的自主。最后是生于上世纪末的罗毕干,她喜欢“穷游”,对生活对爱情对家庭等都非常洒脱,完全是独立率性追求自我的新时代女性。这四代女性在不断觉醒,反映的是时代的进步以及背后人性的觉醒,《龙凤歌》因此也是一首觉醒之歌、人性之歌。
对于《龙凤歌》,作者胡学文自称这是一部“问心之作”“为情而写”。“问心”“为情”便主要体现在它是作者用心用情唱出的“歌”,是一对“龙凤胎”家庭之歌,更是中国式家庭之歌,也是“民族之歌”“时代之歌”,尤其是大时代中的普通人之歌,以及女性觉醒之歌。如果说,胡学文的前一力作《有生》是“史诗”,那可以说《龙凤歌》则是“绝唱”,因其“问心”“为情”贴近读者贴近现实而感人动人引人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