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薇
今年,是郑和下西洋620周年。620年前的壮举,给了我们如今的底气与力量,也赋予我们更多思考与展望。晨曦暮霭,恒久如昔,手中捧读着南京市海上丝绸之路遗产研究中心主编的《海上丝绸之路·南京史迹》,就像坐上了时光之帆船,随着波涛一路远行,穿过历史的峰谷,再次感受到那段海上往来繁忙、文化交融辉煌的篇章。
“丝绸之路”大体可以分为陆上、海上、草原三部分,三者各有不同内涵及作用,又互相辅助促进,从而写就辉煌的人类历史。这本《海上丝绸之路·南京史迹》走的是“海上路线”,着眼点是南京这座美丽古都。全书偏重于学术,尤其是考古、文化遗产研究,但它不仅是一部历史研究报告,更深入挖掘文化与思想的深度,着力打造出一本引人深思的文化读本。从书中的记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南京在海上丝绸之路中的重要地位,以及与之相关的贸易、文化、宗教等多方面的交流,彰显了南京对整个中国乃至世界的影响。
南京并非海港,为什么与海上丝绸之路密切相关呢?这要从南京在空间和政治上的特殊性谈起。从空间上来讲,南京是一个南北相交、东西连通的文化交汇点,是地处“面向海洋的东南部地区”与“面向亚洲大陆腹地的西北部地区”,又位于内陆航运重要水路长江之畔,地理上沟通了海与江,其特殊地位不言而喻。从政治特殊性讲,在作为六朝古都、十朝都会,南京能够在融合东南和北方不同社会文化之后,真正把航海活动从民间的经济文化互通上升为国家行为和国家意志,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南京与海上丝绸之路的最高峰关联时期,恰好就在六朝和明初。
全书分为“史迹篇”和“研究篇”。对于南京各处史迹的考证和描述,引领我们进行一次历史之旅。每一处史迹都不是孤立的,而是海上丝绸之路这条巨龙身上的璀璨明珠:龙江上古造船厂,静海寺、天妃宫寺庙中的古迹古塑,郑和墓、洪保墓、浡泥国王墓这些海丝历史人物的墓葬,都在向我们诉说着那段辉煌的历史,更让我们深刻体会到海上丝绸之路对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重要贡献。如何才算是一本好书?有些书长于文字惊艳,有些书长于设计精美,有些书长于情节跌宕,还有些书长于思想深厚,种种条件,能占其一就是好书。而这本《海上丝绸之路·南京史迹》所长的是“深刻与平实融合、古代与现代汇通”。正如编者所说,他们的初心就是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提示南京在世界海上丝绸之路体系中的作用、地位及应该拥有的荣光,并为相关文化遗产的研究、保护、利用与参与海丝申遗事业尽绵薄之力。所以,经数十位学者精心打造,终于贡献了这么一部既学术严谨又语言平实、既回顾历史又展望未来的好作品。
读书的目的不仅在于悦己,还在于自省自警。这本书还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交流的重要性。在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我们更需要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推动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理解。书中蕴含的历史智慧和文化精髓,像现在依旧在畅通的海上丝绸之路一样,依旧繁荣,充满启示。
值得一提的是,南京市文化遗产保护研究院正积极承担起海丝申遗南京史迹的保护研究工作。作为南京市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机构,研究院汇聚了一批在文化遗产保护、考古研究、历史文献整理等领域具有深厚造诣的工作者,他们致力于深入挖掘南京在海丝历史中的独特地位和价值,通过科学的保护和研究手段,为南京史迹的申遗工作提供坚实的学术支撑。同时,研究院将拟积极与国内外相关机构开展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海丝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进一步助力南京史迹成功申遗,让这段辉煌的历史得以更好地展现给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