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是德国著名现象学家和诠释学家费迪南·费尔曼的最后一部作品。其中,作者从生活世界的不同层面出发,探讨了“人之存在”这一永恒难题:我们来自何方?我们是谁?我们何以成人?每个人的生命皆有独特性,费尔曼希望通过生命感受,将人召唤至其在世界上的本己位置。
生命感受的时间维度也经历着一种相似的戏剧性翻转。我们在朱迪·瓦克曼的著作《时间紧迫:在数字资本主义中的生活加速》(2014)中可以看到,数字化怎样改变了时间感受。如今的人们抱怨,他们被精确测量的时间所压迫,但在现实中又不愿意放弃它。数字化时间的力量之所以如此强大,正是因为它以内化的方式作为柔性法则起作用,而我们自己也一道参与了这个法则。人们感觉像是在滑梯上滑行。这是一种不受约束的约束感受,此约束是我们所抵制的,但我们也需要它,从而在风险社会中存活下去。
参与到这种生命感受模式之中的还有电子媒介,它们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将被体验的时间划分为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做法。互联网上的感受也是根据这一模型而形成的。感受之网就是我们自身。通过在互联网上的这些感受,它获得了迄今为止从未出现过的动力,但后者不能与进步相混淆。感受会更替,但是人们可以从中随意获取感受的感受之池是不会变化的。数字化产生了拟真感受,后者始终是可获得的,从而打破了过去和未来之间的差异。网络不会把任何东西遗忘掉,以至于对失去的时间的搜索也失去了它的忧郁的吸引力。但是,数字化的永恒把人类记忆的结构完全瓦解掉了吗?认知心理学家弗雷德里克·巴特莱特在他的著作《回忆》(1932)中,把记忆理解为一系列先行知识——他也称之为“图式”。这些图式个体化地塑造感知,借此也塑造着回忆。由此,美国歌手和主持人迪恩·马丁写了《美丽的回忆》这首歌,它属于20世纪50年代小市民的生命感受:你给了我多么甜蜜的回忆,那些过往让人无法抗拒。
它在今天听起来是俗气的,但是俗气的作品也属于生活,受过教育的知识分子阶层是不愿承认这一点的。为了能够在当下不失去方向并且能塑造未来,人类必须追溯过往的经历。回忆不是奢侈品,而是人性的情感资源。对于许多老年人来说,只有回忆才是真实的,他们承载着这些回忆,将回忆与梦混合在一起,编织着回忆。有时候,人们会回忆起自己没有经历过的事情,甚至回忆起尚处于未来的事情。
人们在数字媒介中可以支配所有数据,但这一点取代不了回忆。因此,它有理由被保守的文化批判认为是某种遗失。业已确定的是,在数字化时代的生命感受那里,这样一种危险不可忽视,即错误的感受潜入进来。但是谁又能够确定,哪些感受是真实的,哪些又是错误的呢?约瑟夫·勒杜的《情绪化的大脑》(2001)的德语书名“感受之网”描述了,情感在大脑中是怎样产生的,以及不同的大脑区域以何种形式参与进去。对情绪的脑的研究表明,神经系统是极度可延展的,并且是通过它所展现出的交感形式而聚拢在一起的。在生命感受中,诸种感受联合成意识的统一体,后者绝非情感之外的某种东西,而是产生于情感之间的有效关系。因此,我们有可能不再将感受和思想理解为彼此不可调和地对立的,而是将它们理解为互相协调的——这可以让人们更好地认识自己真正的感受,并且更加有效地投入生活。
年轻的一代已经学会了利用自己没有经历过的经验。网络是强有力的记忆殿堂,每个人从中都可以为他人或自己添加一份新的回忆。可能性和现实性的不可分辨性属于后现代的生命感受,在这样的感受中,过去与未来融合为无时间性的当前。在现实中不可被扬弃的空间和时间,在无限可能的电子世界中变为摩耶的面纱,非存在则藏于其后。以此方式,数字化创造了一种广阔的拟真感受,它独立于现实的空间和时间。广袤世界的数字化感受是积极的,但它并非自动与乐观主义绑定在一起。更确切地说,它涉及穆齐尔所命名的“可能感”。因此,未来的世代或许能够更好地生活下去,而不是面对难以承受的生命之负担和存在之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