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东 蔡时雨
戳豆腐是最简单快速的吃法,最好选冒着热气的,放到一个大口碗中,切一点蒜蓉,倒点酱油,舀点黄豆酱,拿筷子把碗中的豆腐戳捣至碎烂,碗口够大,调料在拌的过程中不会外溅。最后,用小勺子轻轻抹平,放入小葱,淋点麻油,成品菜就完成了。
挖一勺戳豆腐放入口中,和唾液混合,开始分解,豆腐就会释放一种香味。在呼吸时,由鼻子往上吸,气味在流动,科学家说这是“鼻后嗅觉”,当豆腐还在外面时,鼻子嗅到它的味道,叫“鼻前嗅觉”。
豆腐的发明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有一种说法是,西汉时期由刘邦的孙子淮南王通过炼丹术偶然发现,演化而来。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的食品创新,豆腐在唐宋时期发展为全国性食材。其制作工艺和文化内涵,对中华饮食文明的发展极具意义。
豆腐的原材料是大豆,大豆富含蛋白质,但不容易消化,吃了容易肠胀气,但磨成豆浆、做成豆腐就改变了大豆的分子结构,让人体能够轻松吸收。豆腐的烹饪方式比较多,根据回忆,有戳豆腐、冻豆腐、皮蛋豆腐、虾油豆腐、鲢鱼豆腐,等等。在我出生的地区,做豆腐传统的技艺是盐卤凝固,水分含量低一些,豆味儿更足。目前市场上的豆腐普遍豆味儿不足是因为大豆打成豆浆加热后,在纱布包裹浆料前的一个环节中,把豆浆的精华——一层腐皮去掉了,剩下的再加盐卤,味道就大打折扣了。相对来讲,选一家只卖豆腐不买腐皮的店,口味会更有保证。科技发展,也有人做豆腐用石膏凝固,含水量更高,据说达到90%,但有点豆味儿不足,吃起来却更嫩爽,皮蛋豆腐一般选用这种。盐卤的成分主要是氯化镁,石膏的成分主要是硫酸钙,这两种物质经过久远的考验,基本不会在人体内残留,技艺才得以流传下来。
我家没有买奇数豆腐的习惯,我爷爷常去买豆腐的老张和老林是紧密相邻的两个摊位,无论向谁买,另一个人都望得真真切切,他们什么也不说,用目光期待,我爷爷自己过意不去,两个摊位都买相等的数量。其实也不是多卖出几块豆腐就能拉升利润,而是“争宠”,争他们在我爷爷心中的分量。老张的摊前竖起“低脂高蛋白”的荧光牌,很耀眼,连穿瑜伽服的姑娘都能被吸引过来,老林的铺位则悬挂着“喜宴指定豆腐”。
老林做了一辈子豆腐,女儿坚决要嫁给二婚男人,拼命阻止也无效,老林万分愤恨,拒绝参加她的婚礼。婚礼当天,现场高朋满座,开席后,突然上来一道与其他菜品不搭的戳豆腐,细心的人才会发现这里面有故事。当新娘尝到了千滋百味中的唯一,哭着跑到后厨,想看一眼爸爸,可爸爸边抹眼泪边抢先一步夺门而出。他还是不能原谅女儿的选择,但也不能饶恕女儿最需要底气、人生最重要的时刻自己不在场,只能用坚如磐石的烹饪技艺让高低起伏的心绪有所依归。那天早些时候,老林没有出市,小半天都在门口抽闷烟,剥开浸透岁月包浆的粗布,露出颤巍巍的豆腐,豆腥味裹着心疼、不甘漫开。这天的豆腐量是掐指算过的,他拿出带着豆渣的戥子秤又称了一遍,然后打包好,直奔酒店后厨,这是老父亲无可奈何的倔强。
每一个味蕾都有数百万个细胞,其中大部分表面都长满了味觉受体,这是可以辨识食物分子的蛋白质,它把这个资讯传递到大脑,连同未完的独白、叹息的余韵、记忆经纬线上偶尔碰撞激起的微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