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江西景德镇浮梁县瑶里古镇景区周边设置了多个卡点,对古镇村民以外的人收费。此举引发村民不满,随后景区入口通道处出现多则告示,指引游客从其他通道逃票入村游玩。7月14日,景德镇瑶里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发布公告,向游客和原住民致歉,并宣布恢复原有经营模式。(7月20日《工人日报》)
古镇在未与村民商量的情况下,贸然收费,遭遇村民反对。村民甚至贴出告示指引游客逃票,让古镇管理者无所适从,最终恢复免费。这场 “门票风波” 揭示了一个关键视角:古镇景区商业化,不妨让当地居民参与其中,成为利益共同体。
村庄位于景区内会形成 “景中村”,景区收取门票会影响村民的正常生活及日常社交往来。更为关键的是,村民的收入会因此减少 —— 因为收费意味着游客数量下降。村民自然会反对,而古镇景区要收门票,也并非不可理解:景区在改造方面投入了一定资金,希望通过门票回收成本。但景区收门票看似与村民无关,实则会对村民的生活和收入造成直接影响,事先未征求意见,显然是失策的。
古镇保护与开发其实离不开当地村民。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2024中国古镇旅游发展报告》提到,村民不仅是古镇历史文化遗存的重要构成,更是展现各古镇独特风格和风土人情的直观窗口。 管理方只有做到“景村和谐”,通过与原住民共生、依靠原住民发展,既完好保留了农村原生态的生活场景,又调动了村民的积极性。
一些景区的商业化模式陷入了 “重开发轻民生” 的怪圈,所谓的 “统一管理”,有的甚至以冠冕堂皇的 “保护修缮” 为借口,变相驱逐原住民。如此一来,看似是在 “保护” 古镇,实则使古镇失去了灵魂。要知道,脱离了生活气息的古镇,只会剩下商业味,这恰恰是游客最不喜欢的。游客追寻的 “乡愁”,恰恰藏在村民的日常中。换言之,有村民的古镇才有烟火味,才有旅游的本味。
古镇景区追求商业化没有错,但别让村民成为 “局外人”。一方面,景区不能只依赖门票收入,应当开发更丰富多元的产品,提升游客消费体验;另一方面,应处理好景区和村庄的共生关系,让景区发展成果惠及当地。共生方能共兴,“景村和谐” 是古镇发展的秘诀。让村民在发展中获得尊严与实惠,古镇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浙江 王军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