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副刊

明月乡野

□安徽长丰 刘宏江

我早早守候在自家六楼阳台上。

月亮升起了。今儿的月亮,确乎比平日看到的更大、更圆、更丰满。这是本年度最大最圆的一轮“超级月亮”。

可惜的是,大约是天气不佳的原因,加之地面五光十色的灯光反射,月亮灰扑扑、昏沉沉的,并不是很清朗,像隔了一层毛玻璃。

举头望月,浮想联翩。感慨之余,也让我回想起乡村的旧时月色,想起乡下老家那皎皎明月下无忧无虑的快乐童年。

“月光光,亮堂堂,半夜起来晒衣裳……”这是孩子们常常挂在嘴边的一首儿歌。在一个乡村孩子的眼里,亮堂堂的月夜,成了白昼的延续,月亮就是挂在天庭上的一盏明灯。每当有月亮的夜晚,村里的孩子就会显得特别亢奋和躁动。像生怕辜负了这一片清辉似的,不约而同地出了家门,聚拢在院子里戏耍,在村巷里追逐,甚至跑到村外旷阔的打谷场上疯玩撒欢。孩子们三五成群,尽情地玩起躲猫猫、老鹰抓小鸡的游戏。或是分成正反两派,模仿电影里打仗厮杀的场景。直到月亮偏西,夜已深沉,还玩得意犹未尽。听到各家大人一声声急切吆唤,才恋恋不舍地四散而去,回到各自家中。不经意间,这温柔纯净的月色,沾染在孩子们的头发和衣衫上,也洒进他们的心房。月光,也像个极顽皮的孩子,蹑手蹑脚地紧随他们的身影和脚步,顺着门缝挤进屋内,照进他们酣甜的梦境。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春气渐暖的月夜,村头院前,柳枝婆娑,花影摇曳,暗香浮动,万物都在这清明的月色中丰盈灵动起来。露珠从叶尖、花瓣滴落的声音,异常清晰地传入我的耳畔。远处田野如潮的蛙声,近处草丛低沉的虫吟,此起彼伏,拨动我的心弦。这大自然的天籁之声,愈发显出乡野的宁静而迷人。

夏天到了,有月亮的晚上,我们几个胆大又不安分的孩子,早早约好去村外野地里玩耍。饭碗一丢,互相招呼一声,便走进亮汪汪的田野。无论走到哪里,月亮都形影不离,缠缠绵绵地紧随我们身边。天上一轮月亮,水中一轮月亮。清凉的夜风吹在身上,特别舒爽。湿润的夜气里,弥漫着秧禾和青草好闻的味道。四野幽谧,月影绰绰。几粒小小的萤火虫,打眼前一闪一闪地飘过,倏忽不见。杂沓的脚步声,惊飞草丛中一只夜伏的水鸟。“哇”的一声啼叫,更增添了夜的神秘。踩着绵软的田埂,轻手轻脚地沿月光下流水淙淙的小溪一路搜寻。捉黄鳝、扎泥鳅、抓螃蟹,成了我们最大的乐趣。不大工夫,每个人都有了一份沉甸甸的收获。就这样,乡村的孩子,无数次把快乐托付给一个个月色清朗的美好夜晚。

夏夜,当空一轮明月,在毒花花的太阳底下劳作一天的人们,终于可以获得片刻闲逸。大人们懒懒散散地坐在自家洒满银辉的小院子里,一边乘凉,一边有一句没一句地唠家常。说来道去,多半离不开土地、天气、庄稼的长势,或者就是东家长西家短的是是非非。而这些老旧沉闷的话题,并不能引起一个孩子的多大兴趣。当我抬头仰望邈远而神秘的夜空时,想的是那更遥远、更玄妙的事情,是月宫中美丽的嫦娥和可爱的玉兔。

中秋之夜,明月高悬。大地洒银辉,天涯共此时。这是一年之中最圆、最亮的一轮明月,这也是一年之中最美好、最迷人的一个夜晚。家家户户在院子里摆上供桌,把月饼和刚刚收获的石榴、柿子、大枣之类的瓜果美食,虔诚地敬献给天上美丽的月神。一群少年,大呼小叫、兴奋异常地奔向月色无边的田野,游走于稻禾飘香的田畴。一支支熊熊燃烧的火把,高高举过头顶,对着明月欢快地舞动。这是丰收的喜庆,也是对大地的感恩。此刻,每个孩子的心中,都有一片纯净无瑕、光明湛然的月光。

在城市辉煌如昼的灯火里,我们已经很久感知不到月色的皎洁明亮。更多时候,因为生活的快节奏和精神上的麻木迟钝,人们几乎忽略了月盈月亏、月升月落的光阴交替,甚至完全忘记浩渺天宇上还有一轮皎皎明月在。作家韩少功说过,“城里人是没有月光的人”。于我心有戚戚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