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5版:副刊

那年夏天

□南京 王慧骐

今年的酷热有点来势汹汹,刚过了小暑,在室外就有点待不住了。这情景令我很自然地想起了1988年的南京之夏。那是我调来南京工作的第二个夏天。

那时,一家三口租住在大光路上一处干休所的单室套里。没有空调,我们把家里的地面用拖把拖干净,铺两张席子睡在地上过夜。吃饭的小客厅里有一只吊扇,但要兼顾两个席子上的三个人。睡到半夜热醒了,得爬起来用凉水擦把汗。记得七八月间,单位正好安排我去苏州做一个人物采访,采访的过程也不轻松,跟着要写的人物跑一些基层单位了解情况。晚上回到宾馆里,方可舒服一下,有空调吹着睡觉。让我感动不已的是,就在这次采访回来后没几天,我意外地收到了一张航运公司的提货单,是从苏州某码头发来的一台香雪海电冰箱。大约是采访中我说到了南京的热,这位朋友便存了心,过后自己掏钱(估计也找了人,当时市场上这还属于紧俏商品)买了给我寄来。说让我一家人吃点冷饮,凉快凉快。我去商场家电柜台了解了那种电冰箱的价格,将钱给朋友寄去,他又退了回来,说这是他的一点心意,让我无论如何不要推辞了,弄得我不知如何是好。不过,那一年的夏天,我们因此享受到了平生第一次在家中自制的冰镇酸梅汤,才三岁的女儿每天都乐得不行,她成了最大的受益者。

还有件事也让我一直记着。当时我在一家青年刊物做编辑,有一位在电台任职的记者写来了一篇大特写,是对高温下的南京各行各业运行情况的全方位扫描。作者不辞辛劳,冒着高温酷暑,坐公交或骑自行车,花了十多天时间,一一采访了多家工厂、学校、医院和交通运输、交警、城市环卫、菜场供应、冷饮生产,包括殡葬等与大众生活密切相关行业的一线领导或员工,写出近万字的文章,不仅有数字,见人物,更是穿插了不少真实感人的小故事。对这篇稿子我一直盯着不放,帮助作者出主意,提修改意见。星期天约好了两人碰头,作者一头热汗地骑车好几公里来到我的住处。令人欣慰的是,这篇题为《1988南京大炎热》的纪实报道,在刊物上发表后,被中国青年报刊协会评为当年优秀作品奖和编辑奖。我们俩也因为这篇稿件成为友谊一直保持至今的好朋友。